5300多字的公報237次提到“法” 平均22字就提1次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
據新華社電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昨日,會議公報發布。
昨日發布的公報全文共計5300多字,其中“法”被提及237次,平均22字就提到1次。
華商報記者統計發現,公報中“法治”被提及81次,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他與法治相關的高頻詞匯還有—“法律”被提及29次,“立法”被提及27次,“司法”被提及25次,“依法治國”被提及23次,“憲”及“憲法”被提及12次。
昨日,多位法律學者接受華商報記者采訪時都對四中全會公報給予很高的評價。
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原所長王公義說,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一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并且,與以往全會公報不同,“這次四中全會公報不只講宏觀大方向,措辭比較具體,公報提出的一些措施,改革力度都比較大。”
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林喆認為,四中全會公報全面論述了如何建立社會主義特色的法律體系,強調了憲法的意義,并對司法改革做出部署,“每一條都點到實處,新意多得不得了,看后讓人非常振奮。很多提法是對這幾年地方實踐成果的肯定,并以公報形式固定下來,也是對一些突出問題的糾正。”
華商報記者劉苗
參會人員
中央委員199人 候補中央委員164人
列席人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黨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大體系
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六項重大任務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
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
制圖/劉挺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
【公報摘要】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
【公報解讀】
可煥發憲法生命力
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原所長王公義說,憲法是根本大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規定了國家機關設置的基本原則和權限范圍。但在實踐過程中,憲法的很多原則都未能得到落實,很多法律、行政法規和憲法相沖突,甚至可以說憲法呈現一種“空置”狀態—沒能在人們心中扎根,也不被視作權威。王公義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應對憲法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并建立起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建立憲法委員會,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違憲審查,清理與憲法相違背的法律法規;建立憲法法院,對違憲的活動、行政行為等進行處理。
"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我是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表述。”法學博士、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褚宸舸表示,如果能夠激活憲法監督,某部法律法規違反憲法,可以通過憲法監督或憲法解釋,宣布其全部或部分無效,憲法對立法監督乃至對政治的規范性就可以加強,憲法的生命力就煥發出來了。
華商報記者 劉苗 楊鵬
【網友觀點】
依法治國須啃“硬骨頭”
網友“倪洋軍”說,依法治國強調法律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必然會觸及一些利益群體的固有藩籬。一些過去慣于靠“權力”說話、依“權勢”斂財的官員會很不習慣。此外,權與法、情與法,法治改革是要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這些都是需要面對的改革“硬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