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0日電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于10月20日在北京開幕,此次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引起海內外關注。境外華文媒體表示,缺乏法治歷史傳統的中國能否徹底革除人治積弊,進入全面建設法治中國的新階段,不僅是對執政黨的重大考驗,也是攸關社會福祉、國家前途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選擇。
實現法治是政改重要目標
香港《大公報》20日刊發系列文章稱,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四中全會確立“依法治國”為主題,意義重大。新中國行政法學創始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應松年受訪時指出,作為執政黨,新一屆領導層開局即宣示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規范黨內行為,表明了本屆中央推進法治的決心。如此深入地研究推進法治,其本身就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而實現依法治國則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
香港《文匯報》20日刊發評論稱,四中全會的召開,成為中國法治進程臨近新的歷史節點。作為一個缺乏法治歷史傳統、擁有近14億人口、總體落后且千差萬別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能否在改革開放36年的基礎上,徹底革除人治積弊,進入全面建設法治中國的新階段,不僅是對執政黨的重大考驗,也是攸關社會福祉、國家前途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選擇。
該文稱,從法治中國頂層設計到強化憲法法律權威,從改進執政方式到激活人大法治潛能、拓展“參政議法”空間,社會民意和廣泛共識形成,助推執政黨開啟法治中國的新征程。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主任胡建淼教授指出,中國法治建設是一項漸進的系統工程,不要以為在中國只抓法治就能抓好法治,法治建設與經濟生活水平,政治制度環境,社會生態和觀念等各種因素密切相關。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所長李林建議,在中央層面成立建設法治中國的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法治中國建設的統籌規劃和協調實施。在中央統一領導下,盡快制定黨和國家《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規劃綱要》,勾勒出建設法治中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
依法治國制度反腐 具指標意義
美國《僑報》近期刊發題為《讓法治成為國家上下的信仰》的文章稱,四中全會最迫切的任務,自然就是要給司法如何去行政化、去地方化、去庸化等一個說法,為未來的法治改革定調。其總的取向,即是要強化司法的獨立性、專業性,務求令法律回歸公正、精確的軌道,讓法治成為國家上下的信仰,而非一時治之的工具。
大公報表示,建設法治中國需要多項配套改革。應松年認為,其中司法改革關系全局,公正是司法的核心追求,保障公正的手段之一就是司法獨立性。著力推進司法獨立性可以成為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突破口。
臺灣《旺報》20日社評《法治是兩岸心靈契合的開始》指,本屆全會主題是依法治國,其意義值得關注與探究,在中共黨史上將具指標意義。
社評表示,此時推動依法治國是勢所必然,自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以來,最震撼人心的政績就是雷厲風行反腐。在此反腐的浪尖上,民氣可用,四中全會順勢強化全黨的依法治國理念,讓反腐法制化,用制度反腐,對中共而言自是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