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恩培往事:小學時為以后能當官喝硯臺墨水](/Files242/BeyondPic/2014-9/2/110296785.jpg)
袁家溝村曾先后走出4位省委書記,又因紅軍曾在此駐扎,現如今有許多名人故居,紅軍舊址的招牌,在小村莊中格外顯眼。澎湃新聞 寇聰 圖
9月1日,袁家溝村,白恩培的小學同學白炳池家中唯一的一面鏡子上貼著白恩培(穿白衣居中者)2013年回袁家溝視察時的合影照片。 澎湃新聞 寇聰
9月1日,陜西省清澗縣高杰村鎮九年制學校,白恩培落馬后,學校尚未來及將其照片撤下。澎湃新聞 寇聰
2013年初秋,任職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白恩培,最后一次榮歸故里——陜西省清澗縣袁家溝。
難以猜測,一年后,同是初秋,68歲的白恩培在面對前來帶走他的紀檢人員時,涌上心頭的萬千思緒中,是否有著屬于袁家溝的某塊角落……
曾任青海和云南省委書記的白恩培終結了袁家溝——這個“大隱”于陜北黃土高原腹地小村的神話。
共青團清澗縣委2010年12月發布的一篇文章稱:袁家溝村是千古名篇《沁園春·雪》的誕生之地;是偉人毛澤東向全國發出著名的《東征宣言》之地;是陜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養育出共和國4位省委書記、8位副省級、28位地師級、70多位縣團級領導干部的紅色旅游勝地。
文章寫道,“幾年前,清澗縣為袁家溝做過一次統計,發現僅400余人的村子竟然有72個縣級以上干部,72名干部中沒有一人因作風問題而受到處罰。談到這一點,袁家溝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8月29日,白恩培被中央紀委網站通報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袁家溝72位干部無一人受處罰的“傳奇”,在這一天被打破。
澎湃新聞實地走訪袁家溝后發現,雖然幾十年來從這里走出了70多位遍及中國各條戰線的領導干部,但今日的袁家溝,經濟依舊貧窮,交通仍然不便。
更重要的是,和當下不少中國農村一樣,袁家溝也是個空心村,獨剩老人留守讓這里缺乏生氣。
不過,在這些留守老人眼中,童年的白恩培雖然調皮,但卻是個膽小和謹慎的人。時至今日,他們仍然不愿接受這位童年玩伴“犯錯誤”的事實。
“子孫必貴”的風水寶地
通往袁家溝的道路異常艱難。
袁家溝村,座落于清澗縣城東55公里處,地處無定河與黃河夾角地帶,東距黃河10公里與山西省石樓縣相望。四周環山,屬典型的黃土高原。
由清澗縣城東行40余公里可至高杰村鎮,而高杰村鎮至袁家溝的10公里則全為盤山公路。山勢險峻,下臨深崖,行時雖心有悸悸,山景卻蔚為壯觀。
袁家溝白姓一族,就選擇了這片土地,繁衍生息已達數百年。
《清澗縣志》記載:“白姓家族是清澗第一巨族,人口較多,昔日多居白草一里,今幾遍全境,東、中區尤眾,且支脈紛繁,異甲不同宗。五甲人口較多,明為官宦之家,頗具聲名!
“明為官宦之家”,即指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年),袁家溝高中狀元的白行順。白行順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
自白行順始,袁家溝風水寶地的說法開始流傳。
袁家溝并無袁姓,幾乎是清一色的白姓單姓村。相傳古時村子溝底有三股碗口大的泉水晝夜流淌,匯成一條小河。村民于是紛紛在河邊建起菜園并利用泉水灌溉,久而久之“園則溝”的村名就流傳開來,后歷經演變取其諧音為“袁家溝”。
據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神奇袁家溝》一書所載,白行順官至巡撫后,為還當年高中狀元就修建“龍城”之愿,在當時的山西省柳林鎮筑龍城(用石頭圍起來的小寨子),后因此獲罪自盡。大明皇帝在意識到自己聽信讒言、致忠臣錯死后,命人厚葬白行順,并親選風水先生直奔白行順家鄉袁家溝。
風水先生從寬坪渡口(現稱馬家坪渡口)上岸沿著山頭一直走到高家坬塬,并稱“此地為風水寶地,白都堂葬于此子孫必貴”;鼐┖,風水先生還向皇帝獻言:“白都堂家鄉為風水寶地,此地為龍鳳山、魚鱉灘,二水繞村流,站立高山向前望,四十二咀朝回奉,玉帶公案成一體,藏龍臥虎好風水。”
袁家溝風水的好壞或無從考證,但風水先生白行順“子孫必貴”的預言,某種程度上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不必追溯以往,單就建國后從袁家溝走出的四位省委書記而言,其官階品級均不亞于白行順。
這四位書記即:山東省委原第一書記白如冰,江西省委原第一書記白棟才,福建省委原書記白治民,以及剛剛被調查的青海和云南兩省原省委書記白恩培。
更巧合的是,白如冰、白棟才與白治民的父親是堂兄弟,白恩培是白治民的胞侄。
白恩培為當大官“喝墨水”
對于白恩培被調查之事,包括白江思、白炳池在內的袁家溝村干部和村民都不愿接受。
白江思,現任袁家溝村黨支部書記,今年60歲。
白炳池,白恩培的小學同學,曾任袁家溝第十三任支部書記,現為袁家溝村旅游解說員,今年71歲。
在白恩培離開袁家溝奔赴延安前,白炳池與其在袁家溝小學同學三年,二人還同為當年自封的“五虎上將”成員。
“五虎上將并沒有什么來由。我們五個人就是玩得比較好,都有點調皮,就自封為五虎上將!卑妆馗嬖V澎湃新聞,他到今天都不知道歷史上“五虎上將”的真正成員。
白炳池說,按照年齡順序,他自己是“五虎上將”中的“三將”。白恩培年紀最小,排行“五將”。
“五將”白恩培喝墨水的故事,讓白炳池印象深刻。
據白炳池回憶,三年級時,“五虎上將”一起到五年級同學的教室玩耍。其中一位五年級同學開玩笑地指著課桌硯臺里的墨水對大家說:“誰要是把這些墨水喝掉,以后讀書就聰明,就能當大官!
話語落地,開始時并無人應答。約莫一分鐘后,只見白恩培直接走向課桌,拿起硯臺,毫不猶豫地將其中的墨水一飲而盡。
見此情景,圍觀的同學先是愣住,緊隨其后的卻是全部同學的爽朗笑聲。
事隔經年,白恩培果然當上了“大官”。
“不知道這和他當年喝墨水有沒有關系!”白炳池感慨道。
榮歸故里不講排場
村民不愿接受白恩培被調查的事實,還源于袁家溝傳承數百年的族規家訓。
《延安府志》這樣評價清澗:學成斯文,民扶農桑。
《清澗縣志》也提到“斯文佳氣袁家溝”,意指袁家溝人大都知書達理,尤其注重仕途。而“篤苦學于詩書,表躬行于孝悌”、“人貴則易驕,富則易侈,力以清節自守,不以富貴為念,不可陷身于有過之地”等白氏祖傳家訓,也讓袁家溝村民不愿相信白恩培會“犯錯誤”。
“他小時候膽子小,做事也謹慎,應該不會犯什么錯誤啊!”73歲的村民白源壽告訴澎湃新聞。
在電視上看到白恩培被調查的消息后,袁家溝的村民都很驚訝,也為白恩培感到惋惜!奥犝f是云南的礦出了問題,估計是政策沒把握好。”白江思這樣理解。
現在的袁家溝,已經沒有和白恩培家關系比較親近的親屬,54歲的白加培算是比較親的!靶r候沒見過,只是去年回鄉時遠遠看過。兩家關系也不近,對他沒什么大印象!卑准优嗾f。
2013年初秋,闊別家鄉幾十年的白恩培榮歸故里。
1946年9月,白恩培出生。他出生的地方正是毛澤東1936年2月率中央紅軍逗留袁家溝期間所住窯洞的隔壁。
據白炳池回憶,這是白恩培離鄉后第一次回來,“沒有驚動省里,從市里(榆林市)就直接回來了,也沒有什么排場!
那次回鄉,因為兒時玩伴的關系,白炳池作為村里唯一的村民代表,和村支部書記白江思一起,與白恩培及市縣兩級領導在村口的小賣部同桌吃飯。
白炳池回憶,“飯桌上沒有聊太多。不過白恩培在村戲臺下對全村百姓講了話,大致意思是希望村里今后有更好的發展。沒有過夜,白恩培當天就走了。”
白炳池與白恩培還有另外兩次交往的經歷。一是白炳池去青海辦事時,順道去看望了時任青海省長的白恩培。另一則是白恩培的母親去年在西安去世,白炳池的兒子曾去參加葬禮。
現在的白炳池,已不確定今后還有沒有機會再見到白恩培。
曾經的紅色學習榜樣
在8月29日之前,白恩培曾是當地學生的榜樣。
來自“斯文佳氣袁家溝”的白恩培,雖然沒有在清澗縣第二高小(現稱高杰村鎮九年制學校)上過學,但他的事跡卻依然為高杰村鎮九年制學校校長李新遠所津津樂道。
白恩培的簡介也與白棟才、白如冰等人一起,掛在了該校紅色文化長廊。
李新遠和共青團清澗縣委的看法一致,均認為袁家溝能出這么多高官,清澗縣第二高小功不可沒。
據共青團清澗縣委上述文章,第二高小的創辦人白雍熙,生于高杰村,民國初就讀于陜西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校接受孫中山三民主義,追求進步,立志教育救國。
1914年,白雍熙返鄉從事教育事業,積極宣傳和倡導用新思想辦學。1920年創建第二高小,任校長,并將家中12孔窯洞拿出作為校舍,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廢舊立新。聘請白明善、白自強、李宗白等共產黨員擔任教師,為黨培養出了白如冰、白治民等一大批優秀的革命人才。
作為第二高小的延續,如今的高杰村鎮九年制學校仍然重視紅色教育和文化傳承,教學成績突出。
在清澗縣教育局2013—2014學年度先進集體及個人獎勵名單中,該校在小學組提高率、小學組總成績、初中組提高率、初中組總成績等四個單項獎中,均名列第一。一個在校生不足300人的鄉村學校,成績甚至超過了學生數千人的縣城中小學。
白如冰等人生活的年代,時代背景與當今差異較大。
李新遠曾以白恩培作為榜樣,帶領學生觀看紅色文化長廊上他的事跡,并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感想寫日記。
“不過白恩培出事后,就有學生來問我,‘怎么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會犯錯?’一時之間,我也不知該如何回答!崩钚逻h告訴澎湃新聞。
李新遠說:“更苦惱的是,紅色長廊上白恩培的介紹,現在怎么處理都不妥當。放著吧,他畢竟犯錯了,F在就拿掉呢,又怕有人說閑話?赡苓^段時間再改掉吧。”
9月的黃土高原,落日壯美無邊;蛟S,于“風水寶地”的袁家溝而言,白恩培留下的難題,并不止于李新遠這一例。來自澎湃新聞![](http://www.qq.com/favicon.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