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必善用“智囊”(評論員觀察)
曹鵬程 姜 赟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15日 05 版)
全面深化改革正處中流擊水之時,需要各個層面的決策者更善于支持智庫,也需要更多“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資政者,需要更多經世致用的“好折子”
半年期經濟報告即將出爐。就在前幾天,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來自社科院、國研中心、大學研究機構和民間研究機構等智庫的知名經濟學者作了發言。會后有專家透露,中央領導不但積極采納智庫課題中的建議,甚至發言超時也被允許,體現出對專家學者的尊重和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泛聽取各方面專家學者意見并使之制度化,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這再次向外界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在中央要求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大背景下,中國智庫的成長有望迎來新的春天。
成大事者,不可不用大謀。商鞅一策變法強秦,諸葛亮一對三分天下,中國自古就有成熟的智囊模式,現代也不缺乏智庫生長的土壤。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種類型智庫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正式注冊的智庫類組織已超過400家,在美國《全球智庫發展報告2013》中,中國智庫數量位居“榜眼”,僅次于美國。黨政軍智庫、社科院智庫、高校智庫和民間智庫多元發展的格局逐漸成形。
當然,若要承擔好資政使命,中國智庫還要翻過高山。在全球影響力排名前100家智庫中,中國僅有6家入圍。天津濱海新區遠景規劃、廣州知識城戰略規劃等項目,海南改組財政系統、改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等方案,均出自蘭德公司。中國智庫發展水平不均衡,整體實力相對滯后,特別是國際影響力還相對不足。如果不迅速從量變走向質變,洋智庫“搶生意”的攻勢肯定會越來越猛。
西諺有云,誰出錢雇的小提琴手,就由誰來決定曲目。這句話常被智庫領軍者們自嘲獨立研究受到的各種限制,這其實是世界共同的難題。在我國,智庫發展的外部環境依然談不上理想。當前仍有不少地方和部門,對待智庫總是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有的從短期政績出發設置項目,視智庫為“傳聲筒”;有的不斷強化行政壓力,研究所淪為“干部局”;有的只問部門利益,未有研究先定結論。長此以往,真正的學術能力何處安放?又何談建設好影響力這個智庫的生命線?
當然,智庫自身也需自我提高。有的智庫博士眾多,文章沒少發、材料沒少報,但有用的不多,倒不如說是“紙庫”;有的研究只為爭取經費,脫離群眾不研究實際問題,只研究黨政領導的喜好;有的批評起來頭頭是道,做出政策建議卻欠缺可操作性,“智”與“治”結合不起來。不能為決策提供兼顧當前和長遠的服務,就不是鞏固陣地,而是放棄陣地,這樣的智庫如何稱得上貢獻?無為何以有位?
值得期待的是,從十八大明確提出“發揮思想庫作用”,到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智庫發展提出新要求、新定位、新方向;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專門對智庫建設作出規劃,到中央領導親自問計智庫并廣而告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部署和落實馬不停蹄。不難看出,堅持黨的領導、崇尚求真務實、決策貼近智庫、智庫深入群眾等“特”和“新”,正在成為中國智庫不同于西方的鮮明色彩。
沒有任何事比做決策更艱難,因此也沒任何事比它更珍貴。今天的科學決策,離不開強大的“外腦”。全面深化改革正處中流擊水之時,我們需要各個層面的決策者更善于支持智庫,更善于有智慧地與“外腦”合作,同時也需要更多“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資政者,需要更多經世致用的“好折子”。唯有如此,改革航船才能在湍流中不斷校正航線,駛向既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