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連發四文關注“東莞掃黃”
公安部要求嚴打保護傘
“東莞掃黃”引發持續關注。2月13日到16日,人民日報連續四天刊發署名“鐘新文”的系列評論文章,分別從是非界限、文明底線、媒體責任和治理責任等方面,表達對“東莞掃黃風波”及其引發的輿論波瀾的思考。
公安部昨日要求,各級公安機關要嚴查涉黃、涉賭、涉毒等違法犯罪活動,對失職瀆職者要嚴肅追責,對執法犯法者要從嚴懲處,堅決打擊賣淫嫖娼活動的組織者、經營者及幕后“保護傘”。
人民日報連續4天發文
2月13日,在題為《是非界限豈能模糊》的文章中,針對“東莞挺住”等“雜音怪論”,作者指出,如果沒有是非標準,沒有言行底線,那么迷失方向的狂奔,就會成為法律和道德雙重失重的沉淪。
2月14日,在題為《文明底線不容褻瀆》的文章中,針對“賣淫活動是‘市場需要’”等觀點,作者指出,思想解放,不等于胡思亂想,更不等于行為放縱;價值多元,不是價值扭曲,更不是價值淪落。
2月15日,在題為《媒體責任豈能丟棄》的文章中,作者認為,媒體牢記職責、敬畏真理,公共輿論才會少一些噪音雜音,社會心態就會多一些理性平和。
2月16日,在題為《治理責任不可含混》的文章中,作者認為,一再放任以致成了“黃泛區”,屬于典型的監管失職。用“有利發展”給予同情,用“色情無罪”進行開脫,都是強詞奪理,“更何況這后面還可能隱藏著權力尋租和腐敗黑洞”。
作者表示,只有對色情行業泛濫時刻保持警覺、對違法行為始終不留死角,以良好社會風氣為自己正名,東莞才能真正做到今天“不哭”、明天“挺住”。
公安部:嚴打黃賭毒
記者昨日(2月16日)從公安部獲悉,公安部要求各級公安機關嚴查涉黃、涉賭、涉毒等違法犯罪活動,對失職瀆職者要嚴肅追責,對執法犯法者要從嚴懲處。并建議廣東依法依紀嚴肅追究東莞市公安局主要領導和其他有關負責人、民警的責任。
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機關要深刻吸取教訓,對黃、賭、毒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繼續深化專項整治行動,嚴肅查處、嚴厲打擊涉黃、涉賭、涉毒等違法犯罪活動,增強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公安部強調,各級公安機關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從嚴治警的方針,對不作為、亂作為甚至徇私枉法等侵犯群眾利益的違紀違法行為,要發現一起,堅決嚴肅查處一起。不管涉及到誰,不論職務高低,都堅決一查到底,決不姑息、決不手軟。對失職瀆職的,要堅決嚴肅追責;對執法犯法的,要堅決從嚴懲處。構成犯罪的,堅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月9日,央視曝光東莞多個娛樂場所存在賣淫嫖娼現象后,江蘇、黑龍江、湖南、山東等多地也展開掃黃行動。另據報道,東莞市紀委已派出12個督導組到全市32個鎮街督導掃黃專項整治工作。
是非界限豈能模糊(人民論壇)
——“東莞掃黃風波”的思考之一
鐘新文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3日 04 版)
最近,中央電視臺曝光了東莞多個娛樂場所的賣淫嫖娼現象,當地政府部門迅速采取整治行動。對這次掃黃風暴,絕大多數主張弘揚社會正氣的老百姓是贊成的,但也出現了令人詫異的雜音怪論。一些人以娛樂心態看待東莞掃黃,甚至對“莞式服務”叫好,為色情業張目,嚷嚷“東莞挺住”。在他們眼里,這類社會丑惡現象不僅不該報道,更不能打擊。如此荒唐的觀點,引起了人們的反思。
掃黃打非,本是正義之舉;揭丑黜惡,也是媒體職責所在。為什么卻受到質疑甚至嘲弄?而那些聲色犬馬之地、醉生夢死之徒,為何又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乃至力挺?這一事件的娛樂化、惡搞化傾向,反映了怎樣的社會心態?如此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美丑不明,又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問題?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在任何一個文明社會,有法必行、違法必究,都是不可逾越的社會底線,這一點沒有任何商量和動搖的余地。無論是賣淫行為還是嫖娼行為,都是法律明文禁止、公安機關依法打擊的對象,這早已世人皆知。從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層面看,賣淫嫖娼與社會公序良俗格格不入,向來為正常的社會秩序所不容。放眼世界,即便在歐美各國,對色情業的打擊也越來越嚴。
法律的天平、道德的準繩、社會的呼喚,無不要求我們敢于向這些丑陋現象說不,果斷剔除社會肌體上的毒瘤。然而,一些人卻無視法治常識,模糊了道德界限,唱起了“賣淫有理、色情無罪”之類的反調。東莞掃黃,這樣一個是非明確的事件,竟在網上掀起不小波瀾、引發復雜輿情,的確發人深思。在價值多元、觀念多變的轉型期中國,固然不能在所有問題上都求得一致,但在一些基本價值上,必須有起碼的共識。守住法律底線,保持價值判斷力,具備道德責任感,這是一個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行為取向,也是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義務。是非不分、黑白顛倒,只會導致價值錯亂、邏輯謬誤,最終行為失當、社會失序。
當一些微博大V娛樂化地調侃“人間有愛”,可曾以一份同情之心,想想那些被明碼標價像商品一樣叫賣的失足婦女?當一些人狂歡式地呼喊“今晚我們都是嫖客”,可曾以一份體諒之心,聽聽廣大東莞市民熱望“掃黃就要掃徹底”的心聲?當一些所謂意見領袖陶醉于“群起挺黃”的幻覺時,可曾以一份責任之心,審視一下無節操之論對網絡生態的扭曲,對世道人心的污染?
有學者曾憂心忡忡地指出,我們的生活中存在一種怪現象——比壞。一些人,一事當前,不是分清好壞曲直,也不是比著看誰比誰更好,而是爭著比著看誰比誰更壞。一說掃黃,就立即轉移視線、偷換概念,說腐敗之害甚于色情,貪官比嫖客小姐更壞,彎彎繞繞、兜兜轉轉,甚至由此推導出賣淫嫖娼不算個事的錯誤結論。這正是“比壞心態”的一個典型例證。如果沒有是非標準,沒有言行底線,那么迷失方向的狂奔,就會成為法律和道德雙重失重的沉淪,最終只能滑向絕望的深淵。
身處大發展、大變革的中國,我們既有著鮮花與掌聲的榮耀,也面臨種種陣痛與迷惘。掃黃,需掃去那些藏污納垢的場所,也需掃去心靈世界的黑暗與濁流。多一點精神的亮光,多一些前行的正能量,我們會創造更光明的世界,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文明底線不容褻瀆(人民論壇)
——“東莞掃黃風波”的思考之二
鐘新文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4日 04 版)
這幾天來,東莞掃黃引發的輿論波瀾,與掃黃本身一樣令人關注。其中,有一些論調令人驚詫莫名:認為賣淫活動是“市場需要”,論證色情產業“有益無害”,甚至主張中國搞合法紅燈區。這種聲音,不管是閉門造車想出來的,還是為了在公開場合博取眼球,抑或是純粹的網絡逗悶子,都值得深思。
且不說挑戰法律,對那些為掃黃鳴冤叫屈的人,我們想套用一句網絡流行問句:你這么同情賣淫嫖娼,你如此支持色情產業,你家里人知道嗎?究竟有幾個人,愿意讓自己的親人去涉足這一行業?即便是生活困難,又有多少人希望將這一行業作為謀生手段?而那些從事色情行業的人,又有多少真正窮困潦倒、衣食無著?
的確,色情業有一定的“市場需求”。然而,黃賭毒哪一個市場需求不大?難道僅僅因為“愿打愿挨”,就可以合法化、產業化嗎?果真如此,毒品交易豈不更暴利、更“快活”?如果不顧世界主流對黃賭毒的態度,不顧賣淫嫖娼在大部分西方國家違法的事實,一廂情愿、嘩眾取寵地為色情業辯解,不僅是選擇性失明,也是對文明底線的褻瀆。
至于以“自由”之名為色情業張目,則是忘記了自由也是有底線的。事實上,色情業早已超出了個人自由選擇的道德范疇,“公權力介入”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因為色情業肯定會跟社會腐敗、人口販賣、黑社會組織等聯系起來。難怪有外國媒體評價,“用幫助所謂弱勢群體說話的姿態為嫖娼公開站臺。鼓吹嫖娼自由者本質上和販奴者一樣,卻以自由主義者的面目示人。”
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中國,伴隨著思想的解放、利益的多元,不同社會群體自然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國家活力的源泉。然而,任何一個健康的社會,在思想觀念多元多樣的同時,也必須有一些起碼的底線、基本的共識、普遍的價值。思想解放,不等于胡思亂想,更不等于行為放縱;價值多元,不是價值扭曲,更不是價值淪落。
如今,有些人在網上討論問題,往往不問對錯、只看立場,讓站隊思維左右價值判斷。凡是你贊成的,我就必須反對;凡是你反對的,我就一定贊成。似乎不發出點“雜音”就不足以證明自己會“獨立思考”,不嘲諷主流、不解構崇高就沒法展示自己的聰明機智,在這種思維模式下,談何承擔責任、堅守底線?又如何明辨是非、區分善惡?從這個意義上,在新媒體時代,對價值尺度的把握、對社會底線的捍衛,尤其需要一種文明理性的議事規則。
也就在這幾天,在“輿論狂歡”的浪潮中,一度被戲謔言論、偏激觀點裹挾的網上輿論,出現了某種“反轉”性的變化,越來越多人指出色情業是害國害民的“有毒產業”,越來越多網友發出了“捍衛社會公序良俗”的聲音,潛藏在人民群眾心底的樸素認知,雖然不那么“醒目”、不那么“刺激”,卻如同寬廣的大江大海,緩慢而堅定、沉著而有力。這正是當代中國的主流價值觀,也是推動文明進步的強勁動力源。
“無良大V”的歪理邪說(今日談)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5日 01 版)
東莞掃黃,取締了一批色情場所,也引來了一些奇談怪論。一些網絡“大V”對掃黃行動極盡調侃、冷嘲熱諷,甚至公然唱起了“嫖娼有理、色情無罪”之類的反調。
不管是標新立異博取眼球,還是一貫的“反對姿勢”使然,抑或是一心為性交易鳴冤叫屈,一些“大V”的荒唐言論都忽略了這樣的事實:賣淫嫖娼在大部分西方國家也屬違法,國際上對于色情業打擊越來越嚴。一些“大V”兜兜轉轉、顛三倒四、偷換概念,堂而皇之拿肉麻當有趣,以“同情弱者”“順應市場”“選擇自由”之名販賣歪理邪說,只能說明他們全然無視法治常識,更是罔顧社會良知。
“我是東莞人都覺得丟臉。你們究竟要挺住什么?那些叫東莞挺住的人,想過老百姓的感受嗎?”一些“大V”在陶醉于“君臨粉絲、一呼百應”的幻覺時,或許應該聽聽這樣的大眾聲音。對這些習慣了嘩眾取寵、沉溺于“特立獨行”難以自拔的所謂意見領袖,真應該猛擊一掌、斷喝一聲:醒醒,不要觸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線!
媒體責任豈能丟棄(人民論壇)
——“東莞掃黃風波”的思考之三
鐘新文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5日 04 版)
這幾天,東莞掃黃贏得群眾稱道,卻也在少數媒體那里遭遇了無厘頭的輿論反彈。這讓不少讀者很是不解:黃賭毒從來都是挑戰文明底線的社會毒瘤,為何有的媒體卻似乎對它充滿同情,反而對掃黃打非極盡調侃揶揄之能事?
東莞掃黃,無論是以國家法律衡量,還是同公序良俗對表,是非曲直、美丑善惡都彰然若顯。不管出于怎樣的動機,對它的曲解和過度消費,從主觀上講都是善惡不辨、是非不分,從客觀上看則是唐突底線、消解共識。無視掃黃打非的社會意義,在“娛樂至死”中制造輿論狂歡,不僅造成莫須有的價值混亂,更讓一些媒體自身陷入公信力危機。
盡管相關報道在細節和手法上尚有可商榷之處,但履行媒體曝光色情、監督治理的職責,這一點無可厚非。事實上,面對網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面對有些網民劍走偏鋒的情緒,媒體更應反思:是不顧社會后果、漠視公共利益、一味迎合偏激情緒,還是在魚龍混雜中去偽存真、在眾聲喧嘩中激濁揚清?在價值多元的社會轉型期,媒體將何以自處,才能肩負社會責任、不負公眾期待?
越是在海量信息、多元聲音混雜的環境中,公眾對主流價值和權威聲音的倚賴和從屬感越強。研究顯示,70%的人會利用傳統媒體驗證網絡信息的準確性。正因如此,現代國家都承認,大眾傳媒是維持社會認同最重要的載體,對輿論走向負有最重要的責任。身處社會轉型期,面對觀點百舸爭流、表達千帆競發,媒體更應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做法律底線的守護者、主流價值的弘揚者、社會共識的締結者,傳播事實真相,而不是夸張炒作;彰顯主流價值,而不是割裂社會共識;引導社會輿論,而不是迎合偏激情緒。如果一味充當網絡攪拌器,放大錯誤判斷、傳播糊涂邏輯,無疑是對其社會職責的背棄。具體到東莞掃黃,過度娛樂化、一味偏激化,模糊了對色情行業的基本判斷,更遑論樹立文明共識?一路狂歡的盡頭,是媒體責任與社會心態的共同沉淪。
即便是標榜“新聞無禁區”的西方國家,也同樣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一個憤世嫉俗、唯利是圖、蠱惑民心的媒體,最終會制造出像他一樣卑劣的民眾。”試想,為了“眼球效應”,就不惜迎合偏激情緒,奉行“娛樂至死”,在這樣的行為方式下,對話讓位于對立、理性匍匐于情緒、建構屈從于解構,媒體如何能夠守護文明底線、傳遞社會正能量?尤其在網絡時代,媒體一言不慎,就可能啟動輿論的“核按鈕”,怎能不珍視自身的話語權和責任感?
有人這樣描述媒體的社會責任:“當社會哭時,不讓大家哭得更傷心;當社會笑時,不讓大家笑得太狂妄”。換句話說,媒體是社會輿論的穩定器,也是社會心態的導航儀。東莞掃黃的輿論風潮,同樣是一個共同反思的契機——媒體牢記職責、敬畏真理,公共輿論才會少一些噪音雜音,社會心態就會多一些理性平和。
治理責任不可含混(人民論壇)
——“東莞掃黃風波”的思考之四
鐘新文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6日 02 版)
維護公序良俗,引導社會風尚,是媒體的價值所系,也是治理者的責任所在。東莞掃黃中,無論是媒體關于色情業泛濫的報道,還是當地政府部門的迅速整治、堅決打擊,都是各自責任的體現,有著毋庸置疑的正當性、合法性。
然而,一些人卻搬出“影響經濟說”,為東莞色情業泛濫鳴冤叫屈。認為色情服務解決了“就業”、帶來了商機,對當地經濟有“貢獻”、發展有“益處”;甚至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有需求,就應該有回應、有供給。這種為畸形發展辯護的論調值得警思。
賣淫嫖娼是違法的,這一點用不著再強調了。建立在不道德、不合法基礎之上的發展,即便真的能為當地帶來一時的所謂“繁榮”,也只是飲鴆止渴的幻象。唯利是圖,藏污納垢,背離了法治精神,搞壞了社會風氣,玷污了城市形象,到頭來只會得不償失。如果說普通公民在這方面存在一些糊涂思想、錯誤認識尚可原諒,為政一方的治理者要是也秉此立場,那就絕對不能容許了。
對于賣淫嫖娼,從一開始就應該鐵腕治理、露頭就打,才能讓涉事者受罰、心動者自重、圍觀者警醒,也才能避免黃流泛濫、塑造良好風尚。一再放任以至成了“黃泛區”,屬于典型的監管失職。用“有利發展”給予同情,用“色情無罪”進行開脫,都是強詞奪理。更何況,這后面還可能隱藏著權力尋租和腐敗黑洞。
正因此,輿論更該思考的,不是發展“性經濟”是否應該,而是為何如此明顯的不合理、不合法行為,會在當地成建制、成規模地出現。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屢屢進行的嚴厲整治和打擊失效?又是出于什么目的,使得賣淫嫖娼產生集聚效應而成了“產業”?對此,無論是大意疏忽還是有意為之,都需像政法機關表態的那樣,在不放過組織者、經營者的同時,堅決打擊幕后“保護傘”。
東莞地處對外開放的窗口區,較早接受了現代管理理念,無論是制造業和服務業都有引以為傲的傳統,這是東莞經濟起飛的真正動力。正如東莞網絡文化協會發布的一組圖片所言,“莞式服務”,可以體現在機械制造每次作業0.01厘米的精確中,體現在快遞服務每天收發50件貨物的效率里。如今,色情業的泛濫讓“莞式服務”蒙羞。如果再不幡然醒悟,反而認為這是“發展的路徑選擇”“轉型的必然方向”,只會葬送“東莞堵車,世界斷貨”的輝煌,失卻“制造之都轉型創造之都”的動力。
無論從什么角度看,東莞都應該以此次輿論風波為契機,刮骨療毒、重典治亂,把色情服務清掃出去。其他地方同樣應該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離不開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對社會風氣的澄清,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布局,這才是社會治理者的責任。不管深化改革力度有多大,不管市場化會走多遠,色情產業合法化都沒有必要,更沒有可能。
專項整治開始3天,查處涉黃場所187間、抓獲嫌疑人員920人,顯示沉疴之重,也彰顯決心之大。只有對色情行業泛濫時刻保持警覺、對違法行為始終不留死角,以良好社會風氣為自己正名,東莞才能真正做到今天“不哭”、明天“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