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雍和宮,幾位香客在香爐前點香。昨日全天共有7.6萬人到雍和宮上香,比去年同期增加5000多人。
早上7時,在門口排了20小時的王先生(中)跑在第三位。
工作人員用揚聲器提醒香客按順序入場,禁燒外香。
大年初一,在陣陣鐘聲和裊裊青煙中,眾多民眾以雍和宮敬香祈福的方式,開啟新年第一天。據雍和宮方面統計,昨日全天共有7.6萬人上香,比去年同期增加5000多人。
雍和宮外敬香隊伍長達七八百米
清晨6時許,天還未亮,雍和宮大街上路燈閃耀,排隊敬香的隊伍已從雍和宮排至北新橋十字路口,長達七八百米。
一位維持秩序的民警說,除夕夜就有人在雍和宮外占位等候了。附近的居民還給香客們送來熱茶。隊伍前列的38歲王先生特意從湖北趕來,他說,為燒頭香,他在臘月三十就已趕來,在外守候了20小時。
消防車在胡同口待命。站成人墻的武警戰士們站在隊伍中,把人們隔成3個方陣。
在零下2℃的寒風里,人們裹緊厚厚的棉衣,又搓手,又跺腳,等待著雍和宮開門迎客。有人希望能搶得頭香,有人只希望在新年第一天為家人求得全年健康平安。
6時40分許,家住朝陽區的張女士和女兒站在隊伍末端,翹首期盼隊伍移動,她說,剛過6時就出門了,由于雍和宮周圍路段實行交通管制,附近無法停車,穿過胡同繞了很大一圈才找到“大部隊”。
“換蘋果,求平安”
上午7時,緊閉的雍和宮大門緩緩打開,寺院內的工作人員和保安手挽手,擋在隊伍前面,防止人們因擁擠出現意外。
香客們通過U形的通道,有序經過安檢、買票、檢票,接著便向大殿而去。五顏六色的經幡在宮殿上空隨風搖曳,迎接著為新年祈福的香客。王先生和另一位男子幾乎同時沖過昭泰門,但他們因為太急忘記領香。
甬道上,工作人員為民眾發放免費的環保香。天王殿的兩個青銅獅子前,各擺放著16個燭臺,人們在此點燃手中的香,在大殿前向東、西、南、北四方敬拜,而后插到香爐里。一位女士將一只自帶的蘋果,遞給一位年輕的僧侶,僧侶接過,還給她一只祭臺上的蘋果。“換蘋果,求平安。”
7時20分許,雍和宮上空已是青煙繚繞。一些人在鐘樓排隊,敲響新年的鐘聲。
新年的第一縷陽光,從五色的經幡間穿過,照耀著祈福的民眾。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雪瑩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薛珺
大年初一多地寺廟香客搶燒“頭香”
徹夜排隊、摩肩接踵、隔墻扔香、高價炒作。大年初一,各地寺廟都擠滿了搶頭香的人。在藏傳佛教名寺雍和宮門前,記者采訪時發現,站在隊伍前列的人都是徹夜排隊等候。
近年來,“搶頭香”這一現象日益火爆,徹夜排隊已是常態。每年都有各類大小事故發生,要么燒著頭發、燒破臉,要么存在火災隱患。為確保人員安全,湖南南岳大廟甚至停止了法會活動。
佛教界人士則指出,一些人對“頭香”理解存在誤區。
徹夜排隊、隔墻扔香、爭搶高香
每年大年初一,燒“頭炷香”的人都會一早在寺院門前排起長隊。早上5時30分,位于北京市鬧市區的藏傳佛教名寺雍和宮門前,已經排起了至少百米的長隊。到早上7時,隊伍已經排到了一公里開外的北新橋。
排在第一位的是從武漢趕來的王先生。他告訴記者,在29日下午,他就來到了雍和宮,他的心愿是馬年“財運亨通”。
點上頭香許下新春愿望,不僅是雍和宮,各地寺廟在年初一的早上都被信眾們踩破了門檻。在南京雞鳴寺、棲霞寺、清涼寺、玄奘寺,趕來上頭香的信眾們都徹夜守候,為的就是能夠拔得頭籌。
據了解,江蘇揚州一年一度的觀音廟會曾引來10萬人搶頭香,警方排成人墻防踩踏,很多人沒辦法靠近香海,甚至把手中的香直接往里扔進去。而扔香的準頭不夠,往往會扔到前面人的頭上或身上,有的則直接扔到了香海后面的山林里。
江蘇省蘇州市為配合“燒頭香”習俗的特殊需要,物價部門同意部分寺廟道觀臨時“提價”,如西園寺1月30日21時(除夕夜)至1月31日(年初一)6時對外開放期間,門票價格由平時的25元提高為50元。然而,即便如此,也難以阻擋如潮的香客。
還有不少香客崇尚燒“大香”“高香”。在雍和宮,記者看到,部分香客將寺院贈送的環保香放在一邊,而燒起了自己帶進來的“大香”,又粗又長。一位來自河北的香客告訴記者,“香越長,來年的運氣就越好”。
花錢買第一:累了自己,埋了隱患
對于民間的“頭炷香”狂熱,雍和宮住持胡雪峰表示,佛家其實并沒有“頭炷香”一說。
“搶燒頭炷香是一個誤區,燒不燒頭炷香,與虔誠與否沒有關系,也不會因此而獲得更多的福報,如果相信燒了頭炷香就有更多福氣,就是與佛做交易,不是信佛。”胡雪峰說。
那么,上“頭香”的風俗是何時開始流傳的?民俗學家、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所所長向云駒說,頭炷香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在皇宮的做法,最早興起是在東岳廟,后廣泛流傳。也有說法稱這一習俗起源于宋代,原指寺廟新年的“頭爐香”,大年三十約11點至年初一1點之間,在這個時間段市民燒的第一支或是最后一支均可以算是“頭香”。
雖然佛家不認“頭香”,但不少人仍樂此不疲。南京玄奘寺住持傳真法師告訴記者,每年年初一或者其他廟會時,都會有很多市民徹夜排隊爭搶頭香,甚至有人帶著除夕年夜飯排隊。
火爆之余,這一習俗也出現了異化。一些信眾和游客為求功德,熱衷燒高香、大香、粗香,燒大把香,使得寺院煙塵彌漫,不利于環境保護。近日,網民在微博爆料,浙江某禪寺新佛殿供奉佛像開光,第一支上香叫價118000元。記者致電該寺院,相關人士證實的確有這個價目表。
眾人爭搶“頭香”的風俗還帶來了安全隱患。湖南南岳大廟則于春節前宣布今年停辦“幸運香火”即搶頭香民俗活動。南岳區委宣傳部負責人表示,2014年南岳決定停辦“搶頭香”法會活動是為了確保南岳大廟古建筑安全和進廟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倡導燒小香、燒環保香
“搶頭香實在是人們對燒香這一佛教儀式的錯會。”清涼寺住持、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理海法師說。他表示,一些人花錢買“頭香”,以為有錢就能買到平安,燒高香就能實現愿望,在這背后是商人求利炒作故意錯誤引導信眾,是對頭香、高香的世俗化炒作,應當極力避免。
雍和宮2013年12月10日起已開始向每位入寺信眾發放環保短香,每人一把,含61支香,每支長約25厘米,外形短小,由松木粉、柏木粉等天然材料制成,符合環保標準。
胡雪峰表示,目前民間流行燒“頭香”“高香”,反映了社會上存在一定的浮躁風氣,需要積極的引導。宗教信仰,貴在心誠。人們應該在生活中保持平常心,積德行善,信而不迷。 (記者蔣芳、王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