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招呼的條子塞滿一抽屜”
最近,多個縣市進入了干部調整集中期,托關系、打招呼現象頻發。打招呼到底有多盛行?如何處理、看待打招呼現象?半月談記者就此對安徽省某縣委書記進行了專訪。該縣近期對多個縣直部門和鄉鎮黨政主要干部進行了調整。
半月談記者:縣里的干部調整過程中,是否有“打招呼”的情況?
縣委書記:非常多。僅我收到打招呼的條子就可以裝滿一抽屜,有來自上級領導的,有來自一起共事的縣委班子成員的,有來自本地主要黨政職能部門負責人的,有來自朋友的,也有一些老干部的。
位置少人選多,大家爭是正常現象,不爭反而不正常。比如縣委組織部3個副部長,按規定只能提拔一個到人大或者政協。不管選哪一個,其他兩個肯定都會有意見。所以,每次干部調整大家爭得非常激烈。
為什么一些人被提拔、一些不被提拔,總是有原因的。比如學歷偏低,或者以前犯過什么錯誤,或者喜好吃喝、酒后失態等,如果組織部門把考察發現的問題公開了,會讓當事人很難為情,在原單位很難開展工作,也會產生矛盾。
同樣,都是選拔正科級干部,一個位置是財政局局長,一個位置是信訪局局長,很多人都是想到財政局去,不想去信訪局,但是,信訪局就不重要了嗎?信訪局更重要,更需要處理問題、解決糾紛的能力。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遇到這種情況的比比皆是,于是,托人找關系、打招呼、說好話就成為一種常見的現象。
打招呼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出于熟人親戚的人情關系,另一種是向我推薦一些人才。如果細分的話,其中還有不同的情況。比如打招呼的人和委托人是什么關系,是親戚朋友關系,還是上下級工作關系,或者是通過金錢建立的關系等等。不管是誰打的招呼,我都會想他們雙方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半月談記者:如何對待“招呼條子”滿抽屜?
縣委書記:打招呼的人主要可分兩種,一是為人正直、公認有能力的干部;二是口碑不好,甚至是“官油子”“官痞子”一類的人。兩種情況在我心里起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后一種不僅不能給委托人多一些機會,反而會讓我懷疑委托人的人品和能力,我就會對其更加謹慎小心。
如果打招呼的人和委托人是上下級工作關系,上級對下級負責的某個方面工作很認可,發現此人工作能力強、有責任心,然后把這些信息反饋給我,這樣的打招呼類似于一種人才推薦。
自古以來就有舉賢不避親的說法,所以不應該把這種情況當做是不良現象。但如果兩人是親屬關系,或者以前沒有什么關系,僅僅是在干部調整時期兩人關系發生了,就要考慮他們之間是不是通過金錢等非正當途徑建立的關系。
半月談記者:如何看待“打招呼”對政治生態的影響?
縣委書記:干部的選拔任用,有白紙黑字的決策程序,也有管理、考察干部情況的組織部門,還有輿論監督、群眾監督以及干部之間的互相監督,不會因為出現打招呼,就把干部任用程序搞亂。對我來說,打招呼并不一定會得到提拔重用,只是多了一種考察、選擇的途徑。
對于一些有能力、素質高、工作表現突出的干部,即使沒人打招呼,也會對其選拔重用,但由于當事人自己缺乏自信,仍然委托他人打了招呼,這樣就會讓其他人造成誤解,以為是打招呼才得到提拔重用。打招呼現象太泛濫,就會讓一些干部誤認為人情關系起決定作用,這樣就給當地政治生態產生不良影響。
打招呼對政治生態造成的影響,與當地黨委書記一把手關系最為密切。因為干部考察的范圍如何確定,哪些人選能有機會上常委會討論,都是由書記決定的。所以能否用好干部,能否處理好打招呼問題,關鍵取決于黨委領導班子一把手。如果書記平時為政清廉,和眾多委托人之間沒有金錢、女色等方面的往來交換,在選用干部方面就能堅持原則,不受干擾。
如果書記提拔使用的干部問題多,就說明這個書記自身出問題的可能性大。用壞了一個人,往往會帶壞一批人;反之,如果選拔使用的干部都是素質高的,就說明這個書記沒什么問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官場同樣如此。(記者 程士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