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群眾說出心里話 干部看到真實情
這些天來,泗洪縣太平鎮謝嘴村農民周端銀心里樂滋滋的,走哪都愛跟人“炫耀”:省委書記掏錢請他吃冰棒了!
這事他還真沒吹牛。就在上個月26日,省委書記羅志軍沒有事先打招呼,不讓市縣鄉村干部陪同,也不帶新聞記者,悄悄到了泗洪縣成子湖片區,就集中連片地區扶貧開發工作進行調研。他先是走到界集鎮樓尚路南的稻田邊,同一幫村民拉家常,后又來到太平鎮,不但跟老百姓握了手,聊了天,還掏錢給鄉親們買冰棒吃!
“省市領導不打招呼,一步到位就進村入戶,這還是頭一遭。”泗洪縣委書記徐德當天傍晚才知道省委書記早就到了他的“地盤”,他坦言“沒準備,當時心里還是很緊張”。
村民們可一點不緊張。“村里水利設施配套不到位,田里澆不上水。”“老百姓愿意搬遷,就是怕買不起新房子。”“鄉上醫院看病比以前貴!”……認出了過去只在電視里見過的省委書記,鄉親們都擁上來,一肚子心里話搶著說。
調查研究,是干部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重視調查研究,更是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傳家寶。然而不知從何時起,一些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逐漸變了味:事先安排好線路,確定好調研對象,身邊陪同干部一大堆,與基層普通群眾則少有交流,滿足于聽聽、轉轉、看看。這樣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調查研究,被一些群眾形象地稱作“調查研究隔層紙、聯系群眾隔座山”。
針對過去這些弊端,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省委做到邊學邊改、即知即改。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調查研究的重要指示,省委書記羅志軍在全省各級領導干部中積極倡導并首先身體力行,開展以“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不帶記者、不作報道”為主要特點的隨機性調研。這一承繼黨的優良傳統、回歸調查研究本質的工作方式,不僅讓基層干部群眾感到“新鮮”,也感受到了改進作風的新氣象。
調研方式的最大改變,就是一竿子插到底,聽到了真話、察到了實情。
8月14日,省委書記羅志軍又到盱眙縣馬壩鎮、洪澤縣朱壩鎮察民情、聽民聲,進行了隨機性調研;8月9日、15日,省委副書記石泰峰分別到溧陽市北山村、北埝圩村和淮安蘇嘴鎮、阜寧縣蘆蒲鎮、羊寨鎮,不要市縣領導陪同,下田頭、訪農家,聽取農民意見;8月18日,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黃莉新不要陪同、不帶記者,到南長區南河浜居民區、北塘區惠東里小區、惠山區錢橋老街,調研老新村危舊房改造和環境整治,并看望貧困戶;8月11日以來,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多次深入到姑蘇區部分企業,研究如何進一步為企業減負,幫助企業加快調整轉型……“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從源頭上解決秸稈禁燒難題”、“切實減輕基層負擔”、“政府要切實為企業減負”,一條條意見建議道出了基層百姓的心聲。
省委領導帶了好頭,市縣領導干部紛紛響應。
8月6日上午,成子湖畔,烈日炙烤下,一輛車帶著一臺導航儀,將三個人載到了泗陽縣盧集鎮桂嘴村。六組村民薛蓮花正在院子里曬被子,聽到有人敲門,開了院門發現,領頭的這位不速之客很眼熟,再仔細一看,竟是電視里經常看到的宿遷市委書記藍紹敏!
“頭回跟這么大領導坐在一條板凳上,整個人都慌了。”薛蓮花說,想不到市里領導那么忙,還有工夫到家里來串門。既然書記想聽真話心里話,她就大著膽子提了個要求—村里還沒通上自來水,吃水非常不方便!聽了這句牢騷話,藍書記不但沒生氣,反而道歉說“是我們工作沒做好,我馬上就跟村里、鎮里、縣里溝通,爭取用最快速度解決!”
“攝像機的鏡頭舉起來,閃光燈一閃,群眾說話就有了顧慮,自然流露的東西就少了,哪里還能聽得到群眾的真話、心里話?”響應省委主要領導的倡導,宿遷市委對干部調研工作作出制度性規定,提出要多搞一些“四不定”“三不帶”的調研,這就是,不定調研時間、路線、方式、對象,不帶陪同領導、攝像機和新聞記者。
干部要看到基層的真實情況,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只有真正融入基層和群眾中去。說起10多天前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王翔來公司調研的經歷,飛依諾科技(蘇州)有限公司運營經理田園滿臉的敬佩。“飛依諾”是一家2010年成立的歸國留學人員創業企業,盡管有了價廉物美的4D彩超成像自主研發產品,但市場推廣難度遠比想象的大。“王書記來調研,沒有預先通知,坐下來就讓我講講有哪些困難。我向他吐了20分鐘的苦水,特別說到,目前彩超診斷儀長期被國外大公司壟斷,我們連和進口產品同臺‘PK’的機會也沒有。”令田園意外的是,兩天后,園區衛生局和社保局主動登門,組織公司與醫院進行對接,并舉辦了一場產品推介會。
領導輕車簡從搞調研,普通群眾和基層企業都叫好,可基層干部卻得繃緊了“弦”。7月下旬一個星期天下午,灌南縣委書記阮冰跟司機兩個人驅車來到離縣城40公里外的連云港市化工園區,當了一回“暗訪記者”。在一處排污口,他發現出水顏色不太對,一個電話打給化工園區主任潘井開,后查出是一家企業污水閥門壞了,污水泄漏進了雨水通道。潘井開坦言,這樣的檢查,對下面改進工作的觸動太大了。
上級領導搞隨機性調研,在督促基層干部更加盡職盡責的同時,也讓一部分機關干部如釋重負,感到輕松許多。“過去上級領導下來調研,我們都要提前選擇調研點,對考察路線進行踩點,生怕哪個環節考慮不周出現失誤,影響了本地在上級領導心目中的形象。”蘇北某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委副秘書長多年來一直負責領導調研考察的接待安排工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領導干部搞隨機性調研很是贊成。
在許多干部看來,省委領導帶頭示范改進調研方式,傳遞了一個鮮明的導向,就是要推動各級干部真正接地氣,更多地到基層和群眾中去,體察群眾疾苦,總結基層創造,汲取群眾智慧,提高決策水平。而在普通群眾眼里,領導干部直接進村入戶,走到田間地頭,才能察到實情、發現并解決百姓關心的問題;沒有攝像機鏡頭對著,沒有“現管”的大小干部擋著,老百姓才敢講真話、講實話、講心里話。
本報記者 顧雷鳴 王世停 徐明澤
(本報記者董超標、程長春、趙曉勇、李仲勛、潘朝暉、李源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