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專家表示,此次甘肅定西6.6級地震位于南北地震帶中的臨潭—宕昌斷裂帶上,屬于這條斷裂帶的正;顒印T摂嗔褞诘哪媳钡卣饚,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進入活躍期,隨后的玉樹地震和蘆山地震表明其活躍度一直不減,目前仍處于活躍期。預計此次地震震中烈度將達到八度,地震將對當?shù)卦斐奢^大損失。
4-14玉樹地震
時間: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地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拉秀鄉(xiāng)日麻村
震源深度:14km震級:里氏7.1級震中烈度:9度
傷亡人數(shù):2698人遇難。
7-22定西地震
時間:2013年7月22日7時45分
地點:震中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岷縣與漳縣交界
震源深度:20km震中烈度:8度
傷亡人數(shù):89人死亡,800多人受傷(截至7月22日21時)
5-12汶川地震
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
地點:震中心為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zhèn),其次為北川
震源深度:10km
震級:里氏震級8.0級,矩震級7.9級
震中烈度:11度
傷亡人數(shù):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4-20蘆山地震
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
地點: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
震源深度:13km震級:7.0級
震中烈度:9度
傷亡人數(shù):196人遇難,11470人受傷,21人失蹤
附近歷史上曾發(fā)生大震
據(jù)悉,有歷史記錄以來,此次地震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圍內(nèi)共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25次。其中,最早的地震是公元前193年甘肅臨洮6.5級地震,距離104公里;時間最近的地震是1973年8月11日四川松潘東北6.5級地震,距離178公里;距離最近的地震是1573年1月20日甘肅岷縣6.8級地震,距離21公里;震級最大的地震是1654年7月21日甘肅天水南8.0級地震,距離121公里。
“這次地震位于南北地震帶中的臨潭-宕昌斷裂帶,這條斷裂帶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2次6級以上地震,說明它具備發(fā)生6級以上地震的能力。”劉杰說,“1900年以來這條斷裂帶的活動水平一直較弱,因此本次地震屬于它的一次正常活動。”
至于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他解釋說,由于地震發(fā)生在青藏高原東北原,而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塊向中國的北部俯沖形成,因此,此次的地震是由印度板塊推擠造成。
5-12后南北地震帶活躍
針對網(wǎng)民關(guān)于此次地震是否屬于汶川地震、蘆山地震“余震”的疑問,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劉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地震所處的南北地震帶自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就已進入活躍期,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的發(fā)生都顯示出其的活躍度一直不減。南北地震帶是個地學概念,從地理上說包括四川和云南兩個省,向北包括青海東部和甘肅東部。
劉杰解釋說,汶川地震時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引發(fā)了南北地震帶中不同斷裂帶的調(diào)整運動,也讓這些斷裂帶趨向于不穩(wěn)定。以往的南北地震有十年的活躍期,所以現(xiàn)在處于相對活躍的時期。
此外,劉杰還分析了今年7月發(fā)生地震的情況。他說,往年大陸是年均20次左右5級以上地震,但今年到7月中國大陸接連發(fā)生23次5級以上地震,已經(jīng)高于年均活躍水平,總體上來說今年中國的大陸地震比較活躍。
與川震處于不同斷裂帶
“這種效應叫做‘庫倫應力觸發(fā)’,今年4月份的蘆山地震,還有這次甘肅地震,都是這種效應引發(fā)的!眲⒔苷f!暗氪ǖ卣鸷吞J山地震位于龍門山斷裂帶,跟這次地震所處的斷裂帶是不同的。從這個角度上說,它們是位于相同地震帶上不同斷裂帶的相對獨立的地震!
中國地震學會地震科學管理研究委員會孫士鋐表示,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均處于南北地震帶中段的川滇地震帶部分,而這次地震處于中國南北地震帶北帶(蘭州-天水帶)上。
預計未來一周余震頻繁
劉杰同時表示,預計本次地震震中烈度將達到8度,可對房屋造成嚴重破壞。此外,由于當?shù)亟?jīng)濟較為落后、房屋質(zhì)量一般,再加上地處山區(qū),地震引發(fā)滑坡、泥石流等地質(zhì)災害的可能性較大,預計地震將對當?shù)卦斐奢^大損失。
根據(jù)中國地震局發(fā)布的信息,截至22日20時,本次地震已經(jīng)記錄到余震441次,其中包括7次3級以上余震。
“總的來說,這次地震的余震活動是正常的。接下來一周內(nèi)預計余震仍將比較頻繁,發(fā)生5級以上余震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要嚴加防范!眲⒔苷f。
孫士鋐認為,5.6級的余震應該是此次地震最大的余震了,之后基本不會再有超過5.6級的余震了,但5級的余震還難以排除。
他提醒,災區(qū)群眾一定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一定不要在危房內(nèi)居住,在開闊地帶暫避時也要注意觀察周圍地形地貌,便于及時躲避次生災害”。
據(jù)京華時報記者韓旭實習生樊瑞新華社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