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38/BeyondPic/2013-6/20/124883585_731n.jpg)
中新網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 馬海燕)“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當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從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太空中傳來熟悉的問候時,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報告廳里爆發出熱烈掌聲。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面課堂”,330多位師生在這里親身經歷與神十航天員天地連線。
在天宮一號(微博)實驗艙里,指令長聶海勝當起了“助教”,負責配合“主講”管理教具,維護課堂秩序。航天員張曉光擔任攝像師,他要先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艙壁上,再用手持攝像機保持長時間穩定拍攝,才能把精彩圖像傳回地面課堂。這別開生面的一堂課時時爆發出驚呼聲和掌聲,讓師生們興奮不已。
“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我們個個都像武林高手,在生活中你們都是怎樣測量物體的重量呢?”在聶海勝演示失重環境下的“懸空打坐”、“大力神功”后,主講教師王亞平開始了第一個演示實驗——太空中如何稱重。啟發式提問引來地球上的教室里學生高高舉起手臂。
“在家時我用電子秤測量體重,測量大物體時可以用曹沖稱象的辦法測量物體質量。”“稱重的方法有三種:中藥房里用桿秤,買菜時用托盤秤,在實驗室用彈簧測力計。”學生們的回答不僅讓太空中的老師頻頻點頭,也讓現場發出熱烈掌聲。
在全國數千萬名師生的注目下,王老師給大家演示了小球在太空中的單擺運動和圓周運動、高速旋轉的陀螺旋轉、神奇的水膜試驗、液體表面張力能使水膜變“魔法水球”,這些都讓學生們覺得分外神奇。
13歲的人大附中學生徐海博幸運地在課程中獲得了提問機會,他關心的是太空中的上下方位問題。王亞平在指令長聶海勝的幫助下表演了一套“雜技”動作,分別進行了懸空橫臥和倒立,并解釋,“航天員在太空中無所謂上和下的方位區別。不過,為了便于工作生活,航天員們為天宮一號人為定義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側定義為下,并專門在‘下方’鋪設了地板。”
徐海博對這樣的回答方式非常滿意。他告訴記者,為自己能親身參加中國第一次、世界第二次太空公開授課并提問感到自豪。有志于從事科研工作的他更關注王老師講述的失重環境為人類造福的例子。在失重環境下,人們能夠獲取結構更加均勻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導體晶體,有利于開展材料學基礎性研究,優化和改進地面生產工藝。失重條件下冷原子鐘的頻率穩定度會大大提高,可以應用于高精度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些都讓他增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
王老師的講解風趣也讓課堂笑聲不斷。“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里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為,失重環境下水不可能飛流直下。”“同學們,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
史家小學四年級的邱甜獲得了最后一個提問機會,她一連串問出,“您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與地面有什么不同?星星會閃爍嗎?能看到UFO嗎?”
王亞平微笑著一一作答:“透過舷窗,我們可以看到美麗色的地球,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我們沒有看到過UFO。由于我們處在大氣層外,沒有大氣的阻擋和干擾,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會閃爍。同樣,由于沒有大氣對光的散射作用,我們看到的太空不是藍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要告訴你一件奇妙的事情,我們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為我們每90分鐘繞地球轉一圈。”
邱甜告訴記者,她還沒有開始學物理,但通過這堂課她對失重、牛頓第二定律、水的張力等有了難忘的記憶,她也特別喜歡“漂亮、聰明的王老師”,由此萌生了去當航天員的理想,如果不能實現她也愿意做個傳播知識的老師。
學生們的問題還有很多,“航天員老師,你們在天上的生活用水是從地面上帶到天宮一號去的嗎?可以循環使用嗎?”“您能看到太空垃圾嗎?天宮一號是否有應對太空垃圾的防護措施?”“請問你們在太空中采取哪些措施對抗失重對人體的不利影響?”航天員們一一作答,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更開啟了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之門。
人大附中物理教師宓奇主持了整個課堂,當被問到如何評價太空同行的工作時,他說,“演示實驗清楚,動作到位,傳達的信息、概念非常清晰,航天員們給教師們作了很好的榜樣,這堂課錄像可做示范課程。”(完)
![](/Files238/BeyondPic/2013-6/20/124883585_671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