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0日電(記者趙艷紅) 20日16:00,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減輕旱災風險中心技術委員會主席李京,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民政部-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強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以“四川雅安地震應急救援” 為主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網友liudaniu”提問稱:經過汶川地震后,在災難發生時,大家是否都提高了在地震中的應急能力?此次地震后的反應是怎樣的?
李京回答稱:應該說,經過了汶川地震的考驗和這些年的經驗總結,這次地震的應對可以看出能力上有明顯的提高,無論應急反應的速度,還是整個安排的整齊有序,都比汶川地震時有大的進步。
比如說,汶川地震剛發生時,對于災害信息的迅速收集和分析重視的就不夠,所以對于災情的掌握上就慢了一拍。汶川地震發生時,沒有馬上啟用航空遙感技術和其它的信息收集技術來收集關于災情的情況,而等到決定采用的時候天氣又不好了,所以信息獲取晚了很多。而這次我們從網上看到,災害8點02分發生,9點18分就已經派了直升飛機前去獲取信息,了解災情,從北京10點鐘左右就派了偵察機過去獲取災情。
中午12點左右,我們已經可以從電視臺和網上看到航空遙感的影像,并據此分析受災情況。這是一個很大的進展,反映出我們的應急速度加快了,而且非常重視信息的快速收集,因為只有獲得了準確的信息,我們才能夠根據這個信息作出準確的決策,把有限的救援力量投入到關鍵點上。
另外,在幾個小時內就精確地確定了受災最重的地區和范圍,并派出了專業的救援隊伍進行救援,同時迅速安排了重型救援設備派往災區。應該說,這些都反映出了我們應急的速度加快了,應急的能力提高了,而且更加專業了。
還有在上次救災的一些經驗,這次也都派上了用場。比如說,在汶川地震時的初期,大批的志愿者前往災區,然而后來發現在這種山地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大批志愿者直接到受災最嚴重的現場去并不是最好的辦法。所以,這次也是從一開始就呼吁,非專業志愿者暫時不要進入到救災的第一現場,這樣就避免了現場的混亂和再發生余震的時候傷及這些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