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37/BeyondPic/2013-3/28/115185799_11n.jpg)
“我在黑龍江這5年,有遺憾,但不后悔,而且很充實,是干實事的充實。”——吉炳軒(離任黑龍江省委書記,升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Files237/BeyondPic/2013-3/28/115185799_21n.jpg)
“很努力,但缺點、不足很多;有成效,但很多事情沒有做好。”——盧展工(離任河南省委書記,升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Files237/BeyondPic/2013-3/28/115185799_31n.jpg)
“只要有利于廣西發展的,只要有利于廣西各族人民群眾的事,我都義不容辭、全力以赴。”——馬飚(離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升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全國“兩會”后,新一輪中央和地方省部級人事調整全面展開。在此次調整中,多位地方領導赴京出任要職。回顧在地方工作的日子,這些省委書記、省長在離任時吐露心聲,感念當地人民,眷戀故鄉或“第二故鄉”。
1
感念當地人民:
這里有最可愛的人民
本輪離任的地方干部,在地方任職時間大都在3年以上。他們與地方人民朝夕相處,離別之時,充滿感念。
赴京履新前,張慶黎任河北省委書記,他說:“河北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勤勞、智慧、勇敢、真誠,對黨、對偉大祖國、對社會主義無比熱愛。這些都深深地感動著我、激勵著我。”
曾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吉炳軒,則記住了當地人的勤勞。他說:“黑龍江有肥沃的土地,秀麗的山水,豐厚的資源,更有勤勞的人民,偉大的精神。”
當了5年山東省長的姜大明,對故鄉父老也有著深刻的認識:“山東人民愛黨愛國,重情重義,勤勞淳樸,可親可愛;山東干部素質高,能力強,干事創業,奮發有為,可信可交。山東人的優秀品格和齊魯大地所體現的中華符號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脈。”
“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我會一如既往關心和支持河南,會繼續認認真真去做八種形象的河南人。”在河南工作3年多的原省委書記盧展工堅定地說。這八種形象是“普普通通、踏踏實實、不畏艱險、俠肝義膽、包容寬厚、忍辱負重、自尊自強、能拼會贏”的河南人形象。
安徽原省長李斌,在安徽時間不長,“2011年12月,我來到安徽工作,轉眼已經一年多時間。”她對安徽人的勤勞和創新印象深刻:“我深深地愛上了這片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熱土,愛上了這里熱情勤勞、敢于創新的人民,也全身心地融入了建設美好安徽的宏偉事業。”
江西原省委書記蘇榮,則用十個字概括“江西老表”。即將離開江西這片紅土地,蘇榮這位“進口老表”充滿眷戀:“永遠不會忘記江西藍藍的天、清清的水、綠綠的山,特別是勤勞、智慧、質樸、可親、可敬的老區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一直鼓勵我、支持我、誠摯幫助我,志同道合、和諧相處、共同奮斗的各位同事。”
離任省部級干部對當地的感情,借用王正偉離開寧夏時的一句話概括——當地的山山水水滋養了他們,當地的人民教育培養了他們,當地的事業鍛煉成就了他們。
2
難離“故鄉”熱土:
祝福“永遠的第二故鄉”
故土難離。這些官員離開的履職地,不少是自己的家鄉。
在山東工作了15年的姜大明,生于斯,長于斯。在他眼里,家鄉“岱青海藍,物華天寶,人文薈萃,歷史厚重”,離別之時,他引用詩人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據報道,話到此處,姜大明幾度哽咽,數次拭淚。
當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的王正偉,是寧夏人,原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主席,在寧夏工作幾十年。告別寧夏到中央任職時,他說:“寧夏是我的根,是我永遠的家鄉。今后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在什么工作崗位上,我身上都流動著寧夏血脈,充滿著寧夏情結。”
“只要有利于廣西發展的,只要有利于廣西各族人民群眾的事,我都義不容辭、全力以赴。”廣西人馬飚在家鄉工作20余年,到京履新前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主席,他表示,到全國政協工作后,一定要發揮人民政協的作用,為廣西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全力做好服務;一定要盡心盡力地關心廣西、支持廣西、幫助廣西。
更多官員離開的是“第二故鄉”。
生于江蘇的強衛,從北京調任青海工作6年,離別感言中,這位前青海省委書記,多次贊美“大美青海”,并感嘆:“從今而后,我永遠都是青海人,青海永遠是我的第二故鄉,我要深情地祝福青海,熱切地關注青海,忠貞地愛戀青海!”
“今天的湖南,猶如一艘加足馬力的巨輪,正在乘風破浪、加速前行。”在老家湖北的原湖南省委書記周強看來,湖南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他堅信湖南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老家浙江的盧展工,離開河南時鼓舞當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河南要擔當,中部崛起的偉業河南要擔當,河南1億人口的全面小康河南更要擔當。”
3
回憶崢嶸歲月:
有努力有欣慰也有遺憾
過往歲月,或匆匆,或從容,總令人難忘。
李斌說:“安徽的確是一個令人向往而又令人留戀的好地方,這里有多姿多彩的秀美山水,有勤勞務實的干部群眾,有創新、開放、包容的文化積淀,在這里工作的每一天,我都受到教育和滋養。”
對于在山東的15年,姜大明說,15年來,他勤勉工作,深入基層,在山東這些年是他人生最難忘的歲月,也是收獲最大的時期。
吉炳軒飽含深情地說,黑龍江的所有成就,都歸功于黑龍江人民。“到了黑龍江,中央給了我一個十分廣闊的舞臺。我看到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希望,看到了消滅‘三大差別’的可能,看到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前景,看到了農民改變自己命運的康莊大道,更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燦爛曙光。”
“我在黑龍江工作的這5年很充實,有探索,有歡樂,有遺憾,但不后悔。”吉炳軒的離別演說洋洋灑灑幾千言,他說,自己曾經做過公社社員,拿過工分,還擔任過生產隊長、大隊干部,后來走上領導崗位。多年與土地打交道,與農民打交道,讓他能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而他在黑龍江工作的5年,農業方面也取得了許多新成績。
“我同大家一道努力做了一些事情,但也自知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也有一些事情想做而力不從心,有一些事情本來應該做得更好,由于種種原因,而沒有達到理想要求。”工作中有探索也有遺憾,而遺憾背后,更多的是對這片黑土地未來發展的期待。
盧展工對自己工作的評價多了一些反思。他說,自己在河南工作3年多,很努力,但缺點、不足很多;有成效,但很多事情沒有做好。他用簡短的兩句話對自己3年的努力做出了評價,并感謝大家對他工作的支持,對他的缺點、不足給予了很多諒解和包容。
感言可動容 惠民能動心
李生明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調任國土資源部的姜大明,在離別山東時,幾度哽咽、數次拭淚。當下多位省級官員轉任他職,其離職感言引發人們的回味與品評。
相對于任職表態,離職感言凝結著履職全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既有理性總結,又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最容易觸動在場聽眾和外界社會的敏感神經。
但是,有的離職感言真切感人,有的離職感言則激不起人心的波瀾。感言欲感人,必須務實而不尚虛。當初履新承諾當有高瞻遠矚、高屋建瓴之勢,在問政于民的基礎上確定若干目標;在履職過程中依法行政,勇于作為,敢于擔當,建樹人民期盼的政績。在如今離職之時,即應針對承諾,簡要回答踐諾的結果。哪些目標實現了,哪些目標沒有實現或實現得不甚完滿,原因是什么,自己承擔多少責任,其經驗教訓又有哪些。落到實處的感言,才能落到人民的心坎里。
感言追求務實,但要有“實”可務。執政期間為人民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是感動一方百姓的最大資本。這一資本是在執政期間所履行的一種民生大于天的責任,是為民、務實、高效、廉潔的行動,是社會公共產品基礎夯實、后續發展有力的成果。真正的感言是寫在田野里的收成,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廣覆蓋和共享,是洋溢在老百姓的炕頭上、飯桌上、菜籃里、臉龐上、心靈里的可喜變化。有了這些做底氣,即使三言兩語作結離去,人民也會感動。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一位干部離去后,人民會用心中的那桿秤對其考量,而人民的標尺是最精確、最中肯的。走下一方政治舞臺的干部,抒發感慨、自我評定固然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走進“觀眾”,聽聽他們的議論。人民的聲音讓干部們或許欣慰、或許懊惱,但必定受益匪淺。
總之,把離職感言的“感動點”前移到任職中,說成績時最好讓“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說問題時從大處著眼,本著對工作、對人民、對繼任者負責的態度,這恐怕才是干部離職感言的最高境界。
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政協閉幕會上說:“用恪盡職守來詮釋責任,用奮發有為來回應期望。”干部若常懷恪盡職守、奮發有為的情懷,則一言一行皆動人。
制圖:潘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