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采訪,遇到一些地方干部向記者叫苦,稱為“抹平”事關當地的負面輿論而忙得焦頭爛額。他們稱:“一些干部惹下的糊糊事,讓我們來收拾殘局,到處滅火!”
細看這些要滅之“火”,大多是少數干部亂紀貪腐、政府決策失誤、群眾利益受損、冤屈難訴等問題的爆料和曝光。面對這些出現在媒體和網絡的批評報道,一些地方領導覺得臉上無光,認為損害了“地方形象”,于是就責成有關部門去迅速“滅火”,甚至放出狠話:“連這點火都滅不掉,就別回來見我!”
應當看到,發展之后遇到的問題絕不比不發展的時候少。在當今改革進入深水區和矛盾多發期,發展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屬正常。重要的是,如果群眾舉報的問題得不到真正的重視和解決,僅簡單以封堵方式對待,往往會埋下更大的隱患,甚至讓“捂蓋子”變成“火上澆油”,釀成更嚴重的后果。
與其著急滅火,不如釜底抽薪。如果真正站在為人民負責的立場,面對群眾反映的“負面輿論”,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及時澄清事實真相,及時將處理結果通過媒體公之于眾,相信能得到民眾理解,輿論的負面之“火”自會熄滅。
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要容得下尖銳批評,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就需要地方領導干部放下架子,放平心態,實事求是地化解矛盾、解決難題。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之言告訴人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自然就會歸服。可見,聽民聲、順民意、解民憂方為真正平息矛盾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