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天壇公園上演清代祭天儀式,320人表演隊伍為歷年之最。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320人表演規模最大,全真模仿古代皇帝祭天;預計今日下午將迎來游客高峰
新京報訊 昨日,天壇公園第九屆春節文化周開幕,天壇公園上演了九年來最“仿真”的皇帝祭天儀仗表演,表演團隊規模達320人,為九年來最大。
或因“天氣較冷”的原因,昨日天壇公園的游客數量達3.3萬人,同比下降17%。今日下午,將迎來游客最高峰。
全真模仿皇帝祭天
昨日上午9時許,天壇公園東門的購票窗口并沒有出現排隊買票的現象。在公園內部,游客大都集中在齋宮和祈年殿南磚門,等待觀看“皇帝”祭天表演。
9時30分,320名祭天儀仗隊伍來到齋宮門口,引領大喊一聲“拜”,“文武百官”紛紛跪地,迎接“皇帝”出宮。
從齋宮到南磚門,為祭天儀仗行進部分。在這個過程中,路邊數個音響,奏著清代的祭天樂曲,依次表演了候駕、行進、靜鞭、迎駕等。除此之外,今年的表演還新增了大臣撞肩禮和跪拜迎駕等,全真模仿了清朝乾隆13年的祭天儀式。
第二個部分為祭天樂舞表演,在祈年殿院內舉行。在行完大臣禮儀后,“皇帝”行至祈年殿門口祈福,完成“初獻”“亞獻”“終獻”三部分,同時,伴隨有武功舞和文德舞,寓意文治武功、天下太平。
據了解,此祭天盛典完全依據史料記載,將昔日皇家祭典的儀仗全貌進行了精確而真實的再現。
廟會偶遇毛新宇
昨日上午10點30分左右,毛澤東唯一嫡孫毛新宇到天壇觀看了表演。
當祭天儀仗隊伍從齋宮行至前廣場時,有人小聲說,“那不是毛新宇嗎?”記者看到,此時,毛新宇站在前廣場西側,身邊有幾名工作人員陪同。
在前廣場上,祭天儀仗隊伍表演了跪拜迎駕和大臣撞肩禮等項目。
毛新宇在觀看表演期間,不時有人上前請求和他留影,毛新宇一一答應。
首次打造“古代音樂會”
昨日中午,天壇的游客逐漸增多,東門已出現排隊買票的現象。儀仗指揮吳先生介紹,從初一到初五,每天都會有兩場祭天儀仗表演,分上下午,“文化周期間總共要表演10次。”
“八旗兵、內宮侍從等都是武警官兵,大臣是群眾演員,扮演皇帝的是天壇內部的工作人員。”吳先生說。
據了解,今年天壇的神樂署還首次啟用了古代樂器,精心模仿古代樂器,挖掘幾近失傳的古老樂譜,演奏“古代音樂會”。“今天到神樂署參觀的有200多人。”天壇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
今年的游客數量確實比往年少,“可能是天氣太冷的原因,但從規律來看,明天(11日)下午,游客數量將迎來高峰。”這位工作人員說。
廟會人物
園林工為扮“皇帝”學歷史
新京報訊 今年,是仲繼先“當皇帝”的第四年。
家住南鑼鼓巷附近的仲繼先,是天壇祭天儀仗里的皇帝扮演者,昨日上午,在演祭天儀仗時,他臉頰上流著汗珠,他笑道,“這不是緊張,是穿得太厚。”
四年前,仲繼先還是天壇公園的一位管理表演道具的工作人員,由于天壇管理處準備找一名內部人員扮演皇帝,就挑中了他。
扮演皇帝后,他也出了名,登上過多家媒體。他回憶,有時鄰居看見他,也會偶爾跟他開玩笑,叫他皇帝。
后來,他的工作調至園林保養。“這里的樹最多有五六百年的歷史,都是明清時期的,它是有生命的,我的工作就是延續它的生命。”
在扮演皇帝過程中,仲繼先一直在“入戲”,即便坐在轎子里,外人無法看見,“我也不敢放松。”
“皇帝到天壇祭天,不是來這兒耍威風,需要有一種謙卑的心態,來祈求國富民安。”他說,自從扮演皇帝后,學了很多歷史知識,也學會了一種心態。在祈年殿門口祈福時,他微微鞠躬,“謙卑的心態一定會影響行為。”
提醒
停車場:天壇公園只有一個停車場,位于天壇東門,游客開車前往需從東門進。
天壇神樂署表演:初一:玉振金聲——祭祀樂專場;初二:雅韻華章——《詩經》專場;初三:壇樂輕音——清宮廷樂專場;初四:金蛇狂舞——民樂專場;初五:神樂之旅——綜合專場。
大觀園
海選志愿者 組百人古裝儀仗隊
環衛工受邀上廟會鳴鑼開幕;改編紅樓結局“寶黛成婚”皆大歡喜
新京報訊 已連續七年獲得北京市“我最喜愛的春節廟會”的大觀園廟會于昨日開幕。今年的廟會除精彩絕倫的“元妃省親”儀仗隊表演外,還引入了京腔京韻的折子戲、原汁原味的太平鼓、童趣十足的木偶劇等多種精心編排的表演。
“皇帝”見證寶黛成婚
昨天上午九點半,《紅樓夢》中的人物齊聚大殿舞臺,在“賈母”的邀請下,“劉姥姥”和幾位受邀參加廟會的環衛工人一起鳴鑼開幕。
據悉,今年的古裝儀仗表演依然以“元妃省親”為主題,一百多位志愿者通過海選獲得參加表演的資格,并在年前經過多次彩排。志愿者隊伍中,年齡最小的只有5歲,最大的六十多歲。
開幕式現場,“賈寶玉”身穿婚服,在“皇帝”、“皇后”的見證下,與“林黛玉”喜結連理,共同開始幸福生活。
太平鼓表演感染觀眾
昨天早上八點,來自房山區韓村河鎮天開村的太平鼓表演隊已在大殿前開始練習,這是大觀園里的第一支鄉村文藝志愿者隊伍。
天開太平鼓屬民間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其來源是江湖大俠與官府兵丁黃三太等人為捉拿江洋大盜“花蝴蝶”,裝扮成美麗的姑娘唱歌打鼓,引誘“花蝴蝶”出現。
開幕式現場,表演者的平均年齡均在60歲左右,他們身著鮮艷的服裝,踩著鼓點,一邊扭動身體,一邊敲擊手中扇形的太平鼓。
一位表演者說,自己練習太平鼓已近20年,近年成立表演隊后經常受邀參加文藝活動。她說,在天開村,太平鼓的鼓面制作精良,舞蹈又十分有特色,目前已成為村民健身、娛樂、休閑的主要方式。
廠甸
廠甸廟會開幕 網友上微博墻互動
新京報訊 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廠甸廟會昨日開幕,約50分鐘的開幕式沒有領導講話,整場以社區居民的表演、互動為主。
今年的廠甸廟會延續了“兩區一帶”傳統格局,即文市區(東、西琉璃廠);民俗區(陶然亭公園);文化體驗帶(南新華街—虎坊橋—虎坊路—太平街—陶然亭公園東門)。廟會期間,主辦方還首次設立“微博墻”與網友互動。
上午10時,文市區東、西琉璃廠以及民俗區陶然亭公園均已擠滿了市民,記者順著東琉璃廠往里走,芝麻“踩歲”、“掛福袋”、“摸福氣”等百姓互動活動也在熱鬧進行。民俗區陶然亭公園內更是人山人海,市民抖空竹、滑旱冰、嘗盡各方美食,商家也爭先恐后向市民吆喝,賺取人氣。
在中國書店門前東側,立著一塊大顯示屏,滾動播放著網友發布的廠甸廟會微博。
今年,廠甸廟會第一次建立微博官方平臺,除第一時間發布廟會信息,還可與市民進行微博互動。其新浪微博名為“北京琉璃廠”,網友在發表有關廠甸廟會所見所聞、感想、圖片時,只需要在微博中輸入#北京廠甸廟會#,所發表的內容就有望在民俗區和文市區所設立的“微博墻”上進行展示。民俗區的顯示屏則是利用陶然亭公園北門的既有大屏。
地壇/龍潭
地壇龍潭廟會迎來游園高峰
新京報訊 昨天大年初一,在家吃完團圓飯的人們,將逛廟會作為休閑首選。與除夕開幕時稍顯冷清的情況不同,龍潭、地壇兩大廟會都可用人山人海來形容,迎來了蛇年首個游園高峰。
上午11時30分,地壇廟會東西南北四個門已經人山人海,周邊道路更是變成了停車場,交通、城管等相關部門,不得不加強保障力量。每過10米左右,就有交警或協管員在指揮往來車輛緩慢行進。據地壇廟會組委會統計,截至昨天13時,已有9.7萬人次逛地壇廟會。地壇廟會迎來蛇年新春首個人流高峰。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寧 李禹潼 張玉學 湯旸 何光 魏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