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風撲面的政法工作部署
“平安”與“法治”,將是未來幾年政法工作的核心所在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陳澤偉
2013年1月7日,十八大后的第一次全國政法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此次會議以電視電話會議的形式舉行,全國各地設2000多個分會場。
此前,1月5日,中央政法委機關召開全國政法工作會議新聞通氣會,中央政法委機關有關人士及部分中央媒體與會。
會議的第一項議程,是中央政法委機關有關人士介紹即將召開的政法工作會議的相關情況。第二項議程,則是請與會媒體提出對政法工作新聞報道方面的建議和意見,包括《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內的多位媒體與會代表談了想法和建議。
中央政法委機關有關人士在總結發言中說:“政法工作需要通過媒體傳播讓更多的群眾了解,也需要媒體的監督。”
整個通氣會持續了近3個小時。在大會召開之前,舉行如此高規格、長時間、多內容的新聞通氣會,在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與會的代表普遍感到,此次新聞通氣會上釋放出的一個強烈信號是:中央政法委將以更加透明的信息公布方式、更加開放積極的姿態,加強與媒體的良性互動。
而剛剛結束的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透露的信息也顯示:“要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努力提升新媒體時代社會溝通能力。要善于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黨和政府權威真實的聲音及時傳送到微博、社區網等互聯網上的各個角落去。”
政法工作的新風撲面不僅僅表現在著力提升新媒體時代社會溝通能力上,此次會議的要求清晰明確:落實“三大建設”“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推進“四項改革”勞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提升“五個能力”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能力、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拒腐防變能力等。
核心在于“平安”與“法治”
日前,習近平同志就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順利推進。”
在此次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履新不久的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也強調要深化平安建設,建設平安中國;推進法治建設,建設法治中國。
中央政法委機關有關人士表示,“平安”與“法治”,將是未來幾年政法工作的核心所在。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卓澤淵說,平安中國和法治中國二者緊密聯系,既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平安是訴求、是理想;法治是現實的任務,是行動。
為何要提“平安”?此次會議指出,平安穩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有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們要建成的小康社會,既是一個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的社會,也是一個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充滿安全感幸福感的社會。
而“法治中國”的理念,與十八大的要求一脈相承。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實施30周年大會上也特別強調,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此次會議指出,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在我國要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長治久安,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法治。偏離法治軌道,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引發新的矛盾。
而法治建設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把“加強法治建設貫穿于政法工作的全過程”,政法機關作為執法司法機關,要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以切實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為根本任務。
關于“法治中國”的具體實現路徑,會議精神中也有詳細論述。
其一,“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要“善于運用法律手段”,調節經濟社會關系、統籌協調各種利益沖突;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平正義,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促進社會和諧;預防懲治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確保社會穩定。
其二,“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靈魂”。其抓手就是“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改革,建立健全司法權力運行體制等。
其三,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目標。其中,既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法治培訓,也要深化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
四項改革回應人民新期待
在2013年全國政法工作總體思路中,四項重點改革備受關注推進勞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
上述四項改革,都是“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的實現途徑,也將是今年政法工作要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
例如,針對會議提出的“引導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在法治軌道內妥善解決”,有關專家指出,這方面的改革有很強的針對性。有關涉法涉訴信訪的問題,客觀上是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矛盾易發多發的綜合反映,主觀上是政法機關執法理念、執法能力與人民群眾的期望不相適應的集中表現。
具體來看,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社會治理方式,從行政手段轉為法律手段,司法機關處理矛盾和糾紛多,上訪可能性大;二是上訪人利益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救助引發上訪;三是上訪人對有關法律、政策不理解或片面理解引發上訪;四是執法工作中存在瑕疵又不及時采取彌補措施而引發上訪;五是因有關部門執法錯誤引發上訪。
“現在,政法機關首先從自身找原因,明確提出推進這一工作的改革,表明了做好這一工作的堅定信心和強烈愿望。”有關專家說。
而勞教制度的設立,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對鞏固執政黨地位、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作用。但這項制度發展至今出現了一些問題。此次政法工作會議明確要推進勞教制度改革,意味著這一制度的改革被正式提上日程。
有關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有關人士指出,一個關鍵點在于建立健全科學合理、規范有序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理順黨委政法委與政法各單位的關系,支持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支持政法各單位依照憲法和法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
戶籍制度是國家行政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我國現行戶籍制度從1958年實行以來,已經走過50多年的歷程。但近年來,戶籍制度一直被人詬病在戶籍身份上附著著不平等公民待遇,戶籍的真正內涵是以不均等的“住房、低保、教育”為核心的公共服務。正是由于種種原因,有關對現行戶籍制度質疑和改革的呼聲一直不絕于耳。
此次會議提出穩妥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多位專家都認為“意義重大”,但“應循序漸進,按照政策設計穩步推進。”
提升能力應對新形勢下挑戰
此次會議還要求全國政法機關著力提升“五個能力”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能力、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拒腐防變能力。
此次會議透露出的信息顯示,當前,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持續推進,政法機關面臨的執法司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繁重艱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全國政法機關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加強能力建設,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使命。
著力提升“五個能力”的要求,就是對當前變局的回應,是針對現實存在的突出問題的改進。
有關專家指出,政法干警特別是政法領導干部發生權錢交易等司法腐敗問題,不僅侵蝕了政法機關的肌體,削弱了法律的權威,更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而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司法不公問題的背后,常常隱藏著一些執法人員職務犯罪以及諸多腐敗問題。要保證司法公正,首先要打擊司法腐敗。
對于上述問題,此次會議表達出了“零容忍”的態度“一旦發生違法違紀問題,不論涉及到誰、不論職務高低,都要發現一起、堅決查辦一起。”
此外,此次會議強調,“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既是我國司法體制的重要特征和政治優勢,也是政法工作不可動搖的根本政治原則。”“各級政法機關要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確保黨管政法的原則落到實處。”
而對于黨委政法委,此次會議也提出明確職能定位、創新領導方式的更高要求。要求“黨委政法委集中精力把握好政治方向、制定好大政方針”,“善于議大事、抓大事,善于管宏觀、謀全局”。 (來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