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逃門”到“安置門”,在溫州官場持續六個月震蕩中,網絡“深喉”們在推動腐敗的曝光,從“我不是洪溜溜”的發端到“kekemingtian”接棒,“他們是誰”成為時下溫州大謎團。
待拆遷房的對面就是賣給官員的安置房。攝影·金立鵬
特約記者·金立鵬 溫州報道
隨著《區委書記》的連載,“散講”版上的網友發現,這篇網絡小說所涉及的人物事件,都能在溫州對號入座,“楊耀柳”以諧音“楊要溜”影射楊湘洪,“東洲市梅鹿區”影射溫州市鹿城區。
這是溫州官場極不平靜的半年。
2009年4月20日,溫州市紀委證實,溫州市舊城改建指揮部原黨組書記、副指揮吳權書被雙規。這是自2008年10月,原溫州市鹿城區原區委書記楊湘洪滯留法國不歸后,第六名官員落馬。在這持續的6個月時間里,被相關部門“約談”的溫州政企界人士達到數十人之多,另有多名官員被調離原崗位。
“楊湘洪雖不如楊秀珠來得位高權重,但楊湘洪的出逃所引起的震動和關聯遠超過楊秀珠案。”溫州一位官員向記者表示,從楊湘洪制造的“出逃門”到其妻游捷引出的“安置門”,這中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應該是溫州政壇各方角力的結果。”
而揭開這些盤根錯節、黏度極高系列腐敗案的,均發端于溫州一家名為“703”的網站。
2008年10月15日,一個名為“我不是洪溜溜”的網民,在“703”網站上,貼出了一篇官場小說——《區委書記》。有好事者將其中的情節與楊湘洪事件對比后,發現大部分屬實。這篇小說持續到2008年11月14日,隨著“最后一季”的推出,楊湘洪“出逃門”事件在“我不是洪溜溜”的筆下,逐漸推進。
就在“我不是洪溜溜”隱身網絡5個月之后,2009年4月7日,“kekemingtian”開始再次發力,在“703”網上再次引爆溫州官員的“安置門事件”。
而更早前,2005年浙江省建設廳原副廳長楊秀珠外逃至荷蘭被捕事件,網民“公子”比官方提早一個星期將消息發放在“703”網站上。
“洪溜溜”、“kekemingtian”、“公子”何許人也?他們為何能掌握溫州官場諸多的細節?是一人之力還是利益集團指使下所為?
這些溫州“深喉”在推動腐敗曝光的同時,也使真相更顯得撲朔迷離。
《區委書記》步步引出“出逃門”
2008年10月15日晚上21點12分,署名為“我不是洪溜溜”的網絡小說《區委書記》第一季《書記留洋不歸 坊間謠傳四起》,出現在“703”網“散講溫州”版,小說以電視劇里常見的“季”為單元,不日推出。
而在《區委書記》之前,同樣在“703”,一名網友爆料:“自從楊書記帶隊去法國考察后,為何其他人員均已回國,而不見其歸來。是不是在國內出了問題不想回來了?還是在國外有事情暫時不回來?希望有關部門能給個說法。”
在沒有官方機構出來證實的情況下,“我不是洪溜溜”用小說將人們的視線轉移到“楊書記”和“楊耀柳”的關聯上。
這一天,距離楊湘洪滯留不歸不到10天,而浙江省紀委決定給予楊湘洪開除黨籍、行政開除處分直到2008年11月12日才正式公布。而此時媒體亦尚未對楊湘洪出逃事件作出反應。
2008年10月16日,“我不是洪溜溜”更新第二季《老人省城上訪,直指官商勾結》,繼續爆料楊湘洪的滯留不歸和某房產開發商有關聯。
隨著《區委書記》的連載,“散講”版上的網友發現,這篇網絡小說所涉及的人物事件,都能在溫州對號入座,“楊耀柳”以諧音“楊要溜”影射楊湘洪,“東洲市梅鹿區”影射溫州市鹿城區。
楊湘洪是溫州市委常委,屬于浙江省直管干部,鹿城區又是溫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出國滯留不歸立即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
小說迅速在溫州火爆起來,短短3天之內,跟帖達到了200多條。國內外媒體記者開始通過各種途徑證實楊湘洪滯留法國不歸的事實,而由于政府機關的集體封口,采訪到了舉步維艱的境地。
就在記者陷入困境之時,2008年10月下旬,“我不是洪溜溜”又恰如其分地發表了《區委書記》的第三季——《常委會商討對策,工作組飛赴巴黎》。
這一季的主要內容是“東洲市梅鹿區”的一次常委會,通報了“楊耀柳”滯留法國不歸事件,并決定由市委組織部牽頭成立三人特別工作小組,赴法向“楊耀柳”了解情況并勸其回國。
在這一季的結尾寫道:在國慶長假后的第二周周末,這三人從上海出發,坐上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波音747航班直飛巴黎。
而根據2008年11月12日新華社報道上可以追溯:2008年10月22日,溫州市委派出3名工作人員,已離境前往法國責成楊湘洪立即回國。
巧合并不僅僅于此。
最早報道楊湘洪滯留不歸事件的《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黃柯杰,從網絡傳出楊湘洪滯留不歸消息后,就一直關注此事。他說,大量的線索都來自這篇《區委書記》,比如小說第八季。
在這一季里,“我不是洪溜溜”寫道:在外界鋪天蓋地說楊耀柳近期回家的消息發布期間,東州市派出的3人勸歸小組黯然回國。有關部門通報并免除楊耀柳市委常委、梅鹿區委書記職位的文件正在送往機關印刷廠的路上??”
而現實情況是:2008年10月29日,專程奔赴巴黎勸說楊湘洪的溫州市委三人小組返航抵達溫州,楊湘洪沒有同時回來。此后不久,浙江省委常委會會議決定,開除楊湘洪公職以及黨籍。
“他每一步都走在我們前面。” 黃柯杰承認,大多數時候,媒體都是通過小說透露的情節,逐一核實查證。
高潮隨著小說“第六季”到來。這一季里,小說寫道:“楊耀柳”密友東洲市中心區建設指揮部原工程處處長兼開發公司總經理周進擁有多位情人,最終因“艷照門”事發。小說里,還說周進曾贈送“楊耀柳”一套別墅,而“楊耀柳”的外逃不歸,正是和周進案發有關。
2008年7月9日,溫州市城市中心區建設指揮部工程二處處長兼溫州市中心區開發有限公司、江濱房地產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周和進,因受賄被雙規。“周和進”和“周進”稱呼上的相似,再加上“周和進與楊湘洪關系親密,周曾被傳出有14位情人”等信息佐證下,《區委書記》的現實性再次被驗證。
“我不是洪溜溜”成為溫州網民和媒體記者最熱門的猜測。
尋找“洪溜溜”
在溫州,“703”網站有傳言為一個公務員所辦, 2004年5月18日成立的“703”網,幾經周折,曾改名為“溫州論壇”、“703804”網等名,目前日最高在線人數達19萬名,會員數量達到27萬,尤其是“散講”版,一直以敢說著稱。
這并不是“703”網(當時名為“溫州論壇”)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曝光帖。
早在2005年,浙江省建設廳原副廳長楊秀珠外逃至荷蘭被捕事件中,最早的消息就出現在這里。2005年5月23日18點37分,一名為“公子”的網民在該論壇發帖,言之鑿鑿地說:“據可靠消息,楊已經在荷蘭被基本控制住了”。
這個消息的發布比官方渠道足足早了近一個星期。
在這次事件后,“703”網名聲大振。但也就在此后,“703”多次被相關部門定性為“非法備案”而遭關停,創辦人葉少也曾遭到約談,最終與當地官方達成和解。
《區委書記》的連載讓“我不是洪溜溜”名聲大振,包括網站工作人員在內,均試圖揭開這位“溫州深喉”的神秘面紗。
當《區委書記》更新至第九季,點擊量超過50萬之后,“703”網站在論壇上發布公告稱,為了獎勵此文對提升論壇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作出的貢獻,愿意獎勵小說作者“我不是洪溜溜”1萬元。但作者并不露面,只是跟帖表示,“在適當時候,我們一起相約,將這筆獎金送到那些最需要幫助的困難家庭。”
網絡上的跟帖大都認為,發帖人一定是政府工作人員,且有不可告之的發帖動機。但也有網友認為,此為小說,跟現實無關。網友“民生111”說:“別把它當作時事評論,以免誤導輿論,混淆視聽。”
曾參與調查“我不是洪溜溜”真實身份的黃柯杰稱,他曾經收到過溫州當地某政府官員的短信,稱“發帖的是一批人,這件事情已經是政治斗爭了。” 而《南都周刊》特約記者所接觸到的五六位溫州政界、商界等消息人士,都所言小說作者“不可能是一個人。”
當地一位消息靈通人士告訴記者,發帖者的確熟諳當地官場,“他有好多個手機,各方面的人都愿意向他爆料,以爭取主動權,甚至許多爆料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謎一樣的身份,也從“我不是洪溜溜”發帖IP地址上可以窺見。據“703”工作人員說,《區委書記》一文發帖IP地址撲朔迷離,“一會在廣東、一會在福建,有些還是國外的。”
到目前為止,惟一稱見過“我不是洪溜溜”的記者是《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李伊琳。在2008年11月13日的一篇名為《溫州“深喉”》報道中,李伊琳寫道,“我不是洪溜溜”在一家酒吧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我不是洪溜溜”說,并沒有一個團隊在后面操縱,“就我一個人在寫。”根據李伊琳的描述,采訪時“洪溜溜”壓力很大,時而肯定自己就是作者,時而又矢口否認,甚至在焦慮時向記者“爆粗口”。
在文章中,該名記者寫道,曾向網站負責人求證“我不是洪溜溜”的身份,并得到論壇負責人的肯定:“你找對了”。在2008年11月15日,此判斷遭到網站負責人發聲明否認。
在報道出街第二天,《區委書記》以《書記被“雙開”體現政府反腐決心》收尾。“我不是洪溜溜”寫道:完成這十季已經很吃力,加上身體原因,決定暫告一段落。他并向網友表示,“到目前為止,我還是很安全。” 到去年11月17日,該帖鎖定在751頁,總共蓋了11256層樓。
之后,“洪溜溜”隱身于浩瀚的網絡之中。
再爆“安置門”
在“我不是洪溜溜”功成身退5個月之后,2009年4月7日,“kekemingtian”開始接過接力棒。
當天下午2點左右,“凱迪論壇”網友“每人300平方”轉了一則題為《內部資料泄漏,溫州大批貪官集體腐敗浮出水面》的帖子,引爆了溫州官員“安置門事件”。帖子披露的這份落款為“溫州市舊城指揮部”的內部資料顯示,共有143套安置房被以“按暫定價格”銷售,涉及房屋面積23700平方米。名單上所列94位“工作聯系部門有關人員”,來自溫州十幾家政府單位的各級官員,其中不乏身居要職。
經過記者調查發現,這則帖子最早于2009年3月23日出現在“703”網上,發帖人為“kekemingtian”。在被帖很快被刪,后又轉至天涯,最終在凱迪論壇被熱炒。
有人注意到,在楊湘洪出事后,其妻子游捷也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檢察部門在偵查中發現,游捷在2007年間涉嫌以炒股等方式接受企業數十萬元賄款,存在重大受賄嫌疑。而游捷之前的工作單位,正是溫州市舊城指揮部。4月9日上午,溫州市舊城指揮部國有資產管理處處長金佩靜出面回應,稱內部文件屬實,并解釋說“2004年-2005年,因急需資金回籠用于安置費用,舊城改建指揮部以‘暫定價’的方式,將拆遷安置后多余的房源銷售,并不存在違規問題,文件是在指揮部向市政府上報要求核準價格的過程中被泄露的。”金佩靜承認,被泄露的“內部文件”,當時正是由游捷所在部門負責。
根據資料顯示,游捷所在開發處所負責的職能為:負責舊城改建項目的范圍拆遷紅線、選址、立項、用地等手續的報批管理工作,協助房地產開發公司做好建設項目前期工作;負責舊城改建(開發)項目的合同簽訂和管理工作,參與擴初設計、施工圖會審和工程招投標以及工程驗收工作等。
然而就在金佩靜回應后不久,“703”網上再次出現爆料,一位網友在跟帖中貼出了一份 《關于加強政府投資項目商品房、安置房出售房價及收入管理的通知》,這份文件顯示,根據溫州市2000年的規定,安置房出售必須先取得預售權許可證,其出售價格應當比照同期市場價格確定,并經市物價、財政、土地、計劃等部門聯合審核報人民政府審批。
當記者就此詢問溫州市舊城指揮部時,金佩靜最終承認,安置房當時銷售時并未取得預售許可證,而暫定價也未經相關部門核準。
而一位自稱老陳的人在此期間多次給記者發消息說,官員購買的安置房很多已經倒手轉賣獲利。而記者在采訪中亦證實,有官員在低價購房后即加價170萬出手了溫州中心城區蓮花大廈的一套房子。
網絡爆料并未到此停止。
4月13日下午,在“703”網和“凱迪論壇”上同時出現了一張神某房地產公司股東簽到表的影印件。對照之前的內部資料,這份影印件上所簽的七個名字,有三個出現在之前透露的內部資料上,其中有溫州一家著名房產開發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以及溫州市前工商局局長潘忠樂。其中潘忠樂在此前曝光的購房名單中排名第二位他在得月花園購買了一套近300平方米的安置房。
而這家房產開發公司董事長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大罵溫州市經濟開發區原主任“戴國森”,認為安置房事件是戴搞的鬼。
而令人驚奇的是,戴國森本人也是網絡曝光的“受害者”。就在“安置門”發生前不久,網友“60個LV包包”在“703”網發帖稱,戴國森被相關部門帶走調查期間,在家里搜出LV包60個、冬蟲夏草10公斤以及40本房產證。
4月16日,記者從溫州市紀委證實了戴國森被雙規的消息。
4月20日,溫州市舊城改建指揮部原黨組書記、副指揮吳權書被雙規,成為“安置門”事件中第一個遭處理的官員。
溫州官場人人自危
短短半年不到的時間,溫州官場風起云涌。
“隨著紀委對楊湘洪案的了解深入和牽扯人員的逐一歸案,許多隱藏多年的問題可能會慢慢暴露。”浙江省溫州市政府的一位官員說。
而這預見,早在3月,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一番講話中,被認為隱藏著徹查楊湘洪事件的信號。
2009年3月初,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接受鳳凰衛視采訪時就楊湘洪案表示:“根據他能夠這樣執意不歸,一定不回來了,就從我們一般的常理上來分析判斷他應該是有錯誤的,如果是沒有一些重大的問題,他不至于這么下決心地不歸,背叛了祖國背叛了國家。”
也就是在此之后,與楊湘洪關系密切的妻子游捷、溫州經濟開發區主任戴國森相繼落馬。
但安置房事件牽扯的官員數量之眾,影響之大還是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
溫州官場人士表示,相關部門在辦理游捷案的過程中,還牽出了與戴國森有關聯的某位著名溫州女企業家。這一關聯,被坊間猜測為楊湘洪在妻子被捕之后發起的反攻。
一位官員表示,曝光安置房事件的“深喉”,其動機值得深思。深藏在迷霧背后的“溫州深喉”們,究竟是民間反腐斗士,或者是官場爭斗的工具,還不得而知。 (本文來源: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