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探索建立上級黨政機關從基層一線逐級遴選干部的制度,是否有基層一線工作經歷將作為提拔任用的一個重要條件。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楊琳
近期,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講話提出要求,加強年輕干部的實踐鍛煉,全面提高年輕干部的德才素質。 并特別指出,目前優秀年輕干部的數量和素質還不能滿足領導班子建設的需要,特別是能夠擔任黨政正職的優秀年輕干部數量偏少。年輕干部中有很多人缺乏基層和艱苦復雜環境的歷練,工作經歷比較單一,因此要強化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鍛煉。
《瞭望》新聞周刊獲悉,作為鼓勵引導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鍛煉、建功立業的制度保障,我國將探索建立上級黨政機關從基層一線逐級遴選干部的制度,真正形成基層一線干部培養選拔鏈。今后在干部提拔中,是否有基層一線工作經歷將作為提拔任用的一個重要條件。
受訪專家認為,人才資源是國與國之間競爭的核心資源,在干部年輕化水平已經基本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年輕干部基層一線實踐經驗的要求,旨在錘煉年輕干部的“內功”,磨練意志,加深黨與群眾之間的血肉聯系,提高干部統籌協調能力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
干部年輕化不能忽視實踐
重視干部的一線實踐經驗,重視綜合素質,一直是我國干部選拔的重要標準。有關專家介紹道,早在唐代,宰相張九齡就提出“不歷州縣不擬臺省”的選官原則,意思是沒有在地方州縣任職的經歷,就沒有擔任省級和中央官員的資格。其目的在于,既保證官員升遷機會的公平性,又保證中高級官員具有較為全面的綜合素質。
據統計,目前我國中央國家機關局級領導干部中,高校應屆畢業即進入機關工作的比例高達44.6%,而有縣鄉基層工作經歷的僅占12.5%。有專家指出,長期下去,將有脫離實際、官僚化、機關化的危險。
提出加強干部實踐鍛煉,是在實現干部年輕化標準后的新要求。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干部隊伍老化,干部隊伍年輕化提上日程。1982年12月中共十二大通過的新黨章上,將干部選拔標準概括為“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四化。此后20多年間,干部年輕化不斷推進,1982年至2007年,全國省、市、縣三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平均年齡分別下降了8.4歲、6.7歲和5.7歲,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出生的年輕干部已經成為我國干部隊伍的主體,極大地增強了干部隊伍的活力。
截至2007年底,全國機關干部中45歲以下的占71.5%,其中35歲以下的占30%,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7.5%,比1978年提高了78.2個百分點。這為未來積累了難得的人力資源財富。
當越來越多高學歷的年輕干部走上領導崗位,從家門到學校門、從學校門到機關門的“三門干部”問題也隨之出現。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主任龔維斌指出,我們黨的幾代干部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在干部隊伍建設上也因此有所側重。比如,新中國建國初期的軍轉干部和其后的工農干部,不是經歷過戰爭年代血與火的考驗,就是從基層一線一步步走上來的,他們缺乏的是科學文化和理論知識。而新一代的年輕干部學歷高了,但基層實踐經驗少了,對中國具體國情的認識、對人民群眾疾苦的了解都不甚到位。
中央黨校黨建部梁妍慧教授說,一些年輕干部由于缺乏在艱苦環境的歷練,意志品質和工作斗志需要磨練;由于缺乏在實際崗位上直接面對老百姓、做群眾工作的經驗,在制定政策時容易脫離實際、脫離群眾,黨性和理想信念也需要加強;由于缺乏基層一線的鍛煉,經歷比較單一,統籌兼顧的協調能力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也亟待提高。
因此,中央強調加強年輕干部的實踐鍛煉,全面提高年輕干部的德才素質,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尤其是目前,能夠勝任黨政正職的年輕干部數量偏少,說明年輕干部在能力素質上仍有欠缺。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為政府與政府之間的競爭,而后者又主要體現在公務員制度和公務員素質、能力上的差別。因此,年輕干部的素質能力關系到黨的事業和國家前途的長遠大計”,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竹立家教授對本刊記者說,“對越是有培養前途的年輕干部越是要放到艱苦的環境中去,派到改革發展的第一線去,在實踐鍛煉中增強黨性,改進作風,磨練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長才干。”
基層出感情、出經驗
“基層出干部”,是我們黨在多年的干部隊伍建設中得到的寶貴經驗。受訪專家認為,在基層一線實際工作崗位上的鍛煉,不僅能夠磨練干部的意志,激發斗志,令他們親身體會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黨性,更能夠提高統籌兼顧能力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還利于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創新智慧。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的危機意識和艱苦奮斗精神,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很難被激發,而艱苦的環境往往能夠磨練人的意志、激發人的斗志。目前,一部分干部精神狀態不佳,正是黨性修養、理想信念、意志品質、工作斗志上出現了問題。
來自高層的判斷是,一部分年輕干部在理想信念上存在不少值得重視的問題,有的干部在理想信念上出現了迷失、困惑甚至動搖;有的理想信念淡化,思想空虛,精神萎靡,甚至到封建迷信中尋求精神寄托;有的重視個人理想設計,忽視社會責任,忽視國家和集體利益,忽視德行修養;有的價值取向功利化,人生選擇被市場行情所引導,在各種誘惑面前隨波逐流,甚至墮落腐化,必須正視這些問題的存在。
“黨執政后最大的危險在于脫離群眾,而目前干部‘德’方面的最大缺失也正是遠離群眾、忽視百姓疾苦”,梁妍慧指出。
黨的老一輩領導人,有著在基層艱苦條件下鍛煉出來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改革開放初期,中央領導同志的調研腳步幾乎踏遍全國每一個縣。
“但是現在一些干部往上級跑的多了,特別是換屆時一些縣領導幾乎都不在縣里呆著;干部往下級跑的少了,下鄉也是‘蜻蜓點水’式的,甚至在極個別經濟落后鄉鎮,工作人員很少,鎮政府院子里的草都長得老高”,經常到各地實地走訪調研的竹立家教授說,“隨著干部年輕化的推進,這種情況亟待改善。”
生活是一座熔爐。只有生活在群眾中,而不是生活在官場“小圈子”中的干部,才能真正了解基層和群眾的現實需要。
“在我們的學員中,很多縣級干部反映中央部門和省里的一些政策,與基層的情況并不一致,很難推開。如果更多的年輕干部能夠到基層一線從事實際工作,充分摸清基層情況,等他們再回到上級部門制定政策,就會考慮政策的上下對接,避免一刀切,增加政策彈性,以利執行”,梁妍慧說。
此外,在基層一線直接面對群眾,直接處理各種復雜問題和突發事件,也能夠有效提高年輕干部應對復雜局面、統籌兼顧的能力,而這恰恰是書本上無法得到的。
同時,“基層一線”并不單指工作條件艱苦的地區。沿海等改革發展第一線,有“風口浪尖”的考驗和最新的思想觀念,年輕干部可以經風雨、見世面,汲取來自基層的創新智慧,中西部的年輕干部尤其能從中學習先進經驗。
龔維斌說,中央和地方、東中西部地區的不同崗位,有不同特點。堅持多崗位培養鍛煉年輕干部,在當前意義尤其重大。對那些德才條件好,有發展潛力,有培養前途的年輕干部要給他們壓重擔,放在重要崗位上去鍛煉,積累經驗,全方位培養可以擔當發展重任的復合型人才。
“應該加強年輕干部交流輪崗,把年輕干部培養和改善干部結構相結合,特別是要加大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交流力度,依托援藏、援疆、東西部地區對口協作關系,大力推動東中西部地區干部交流”,龔維斌說。
防止“基層鍛煉”變“基層鍍金”
“掛職”,是我國普遍使用的一種干部基層鍛煉方式。在現實中,“掛職”在發揮正面效應的同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走形式、走過場、走程序,缺乏實效問題。受訪專家認為,要使基層一線鍛煉在年輕干部的職業生涯中真正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需要防止“基層鍛煉”變“基層鍍金”。
一些年輕干部到了基層一線,不能適應繁雜而瑣碎的具體工作,每天仍舊坐在辦公室喝茶、看報紙、接電話,似乎只是換了個地方“坐機關”。
一些年輕干部只把“掛職”當作幾年后調回上級機關的“提拔硬件”,不能真心實意考慮基層和群眾的切身需求。
一些年輕干部雖然到了基層,但是沒有從事急難險重、直接面對群眾、處理復雜問題的實際工作,而是抄抄寫寫,做起了“秀才”,無法真正接觸到基層最真實、最鮮活的第一手情況,虛化了基層工作經歷。
“還有一些掛職干部到了基層,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沾染了不良習氣,扭曲了基層鍛煉的初衷”,竹立家說。
“任務不明確、考核不嚴是造成‘基層鍍金’現象的重要原因”,龔維斌認為,要使年輕干部在基層真正沉下心、扎下根,需要從三個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對掛職干部提出明確的工作任務和要求,要給他們壓重擔!盎鶎訂挝徽J為掛職干部在基層干不長,是過渡性質的,一般不愿意把較為長期的、實際的工作交給他們,這也造成了一些掛職干部無事可做”,龔維斌說。
其次,嚴格“派”、“接”雙方的雙向考核!芭沙觥眴挝徊荒軐δ贻p干部“一派了之”,基層單位也不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干部掛職結束后只說好話,雙方都要負起嚴格管理、嚴格考核的責任。
其三,按照中央要求,積極探索建立上級黨政機關從基層一線逐級遴選干部的制度,真正形成基層一線干部培養選拔鏈。完善公務員制度,逐步提高從農村、企業和其他基層單位招錄比例,考試中側重實踐經驗和實際能力。以后選拔干部,是否有基層一線工作經歷將作為提拔任用的一個重要條件,引導鼓勵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鍛煉,建功立業。
“這一制度不僅為我國未來的長遠發展考慮,同時也為大批基層干部開拓了向上發展的空間,讓他們看到出路,保持工作熱情”,龔維斌說。
此外,受訪專家指出,針對基層干部的工資待遇、子女上學、住房等激勵關愛機制,也是引導年輕干部到基層一線實踐鍛煉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