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9月3日上午,“雜交稻之父”袁隆平出現在蕪湖縣六郎鎮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核心示范基地,認真查看水稻生長情況。據悉,袁隆平于2006年提出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的建議,即利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用三畝地生產出現有四畝地的糧食。近兩年,他親自選育的超級雜交稻新品種“兩優293”,在蕪湖市種植逾千畝,獲得好的產量。中新社發水從澤 攝 |
中新社長沙四月十日電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懷化安江農校的雜交水稻試驗基地舊址,有望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江農校是中國雜交水稻發源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袁隆平在此一邊教學,一邊進行雜交水稻研究,成立中國第一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率先提出通過培育水稻三系進行雜交的設想、全球首次育成強優勢燦型雜交水稻。在安江農校,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團隊工作生活了整整三十七年,安江農校成為袁隆平精神和學術思想形成、發展的物證。
目前的安江農校現狀較好、保存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特定歷史時期的各類建筑及科研設施,袁隆平當年使用過的實驗田、實驗井、舊居、科研樓、實驗溫室等都還保存較好。
據此間媒體報道,前不久專程趕往安江考察的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對校內保存十分完好的民國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建設的校舍、科研實驗田表示贊賞。單霽翔說,安江農校“國保”非常必要,保護這種活態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研及院校類文化遺產在全國尚是首例。
湖南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說,“過去文物保護大多局限于地面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的保護,隨著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以來觀念的更新和工作范圍的擴大,文物工作者意識到,今天創作的東西就是明天的遺產,所以見證人類稻作文明進步的安江農校勢必要加強保護。”
目前湖南省文物局正在加快安江農校申報“國保”的步伐,除了一般的相關文物征集、造冊登記之外,申報工作更注重挖掘安江農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即袁隆平等科學家在此的事跡、故事的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