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下旬以來,中國冬麥區降水量明顯偏少,旱情持續發展,加之入冬以來幾次強降溫天氣過程造成旱凍交加,對冬小麥安全越冬正常發育造成嚴重影響。這次干旱持續時間之長、受旱范圍之廣、受旱程度之重也是歷史少見的。
此次旱情歷史罕見
去年冬天以來,北方冬麥區雨雪嚴重偏少,旱情持續發展,發生了歷史罕見的嚴重干旱。截至2月4日,全國作物受旱面積1.46億畝,有398萬人、195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
國家防總要求,旱區各省要切實加強領導,靠前指揮,狠抓責任制落實;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擴大灌溉面積;要進一步落實抗旱預案,及時啟動抗旱應急響應;要切實加強抗旱水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統籌安排好城鄉居民生活、生產用水,最大限度減少旱情影響和損失。
據悉,為做好當前抗旱工作,國家防總在2月2日派出4個工作組的基礎上,再次派出兩個工作組,赴旱區指導抗旱。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帶隊赴河南、山東旱區檢查指導抗旱工作。近日,國家防總商財政部再次安排特大抗旱補助費支持旱區抗旱工作。
與大氣環流異常有關
談及此次北方大旱的原因,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正研級高級工程師楊貴名解釋說,自去年11月以來,北方冷空氣較強,暖濕氣流偏弱,沒有輸送到長江以北地區,降水明顯偏少,因此造成干旱。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張培群表示:“降水需要冷暖空氣的相互作用。在冷空氣較強的情況下,去年11月以來暖濕氣流一直偏弱,無法交匯形成降水。”他介紹說,我國的暖濕氣流來自于兩方面,一是西北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另一個是印度洋孟加拉灣的暖濕氣流。“暖濕氣流偏弱,跟大氣環流異常相關。”張培群認為,大氣環流的異常導致了暖濕氣流無法輸送到長江以北。
對于四川大地震致旱的說法,張培群說:“地震與大范圍的氣候直接聯系很少,可能與地區的氣候系統有間接聯系。”楊貴名認為,這種說法有炒作嫌疑。
目前南方并沒有受到干旱影響。對此,楊貴名解釋說:“由于南方有暖濕氣流和冷空氣的交匯,因此處于正常狀態。”
做好人工增雨準備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2月7日至9日,華北地區中南部、黃淮、江漢以及西北地區東部等氣象干旱區將出現一次降水天氣過程,對緩和旱區旱情有利。
在做好氣象預報的同時,中國氣象局目前也在做人工增雨作業的準備。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昨天要求,氣象部門全力以赴做好當前抗旱氣象服務工作,特別是做好旱情的監測、預報、預測、評估和服務工作,也要做好人工增雨的各項準備工作。
楊貴名稱,未來將采取人工增雨的方式減輕旱情。他說:“一方面嚴密監視預測天氣;另一方面,配合這種天氣的監視預測,也做相應的準備,適時進行人工增雨作業。”
張培群則告訴記者,人工增雨必須具備的初步條件是,有可以降雨的云層,“人工增雨也要依賴天時。”據了解,2月2日,山西省已開展人工增雨作業,最多降水已經達到5.9毫米,效果比較明顯。
張培群表示,干旱何時結束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他說,二月份后期還會經歷兩到三次冷空氣。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在暖濕氣流的配合上會比前一段時間好,形成一些有效降水,會對干旱加劇的勢頭有所遏制。
冬麥區產量將減少
對于干旱的后果,農業部新聞辦昨天下午發布消息稱:截至2月3日,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甘肅等主產區小麥受旱1.43億畝,其中嚴重受旱5692萬畝,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1.34億畝和5610萬畝。截至目前,七省已累計澆麥5658.7萬畝,占受旱面積的39.6%,其中嚴重受旱麥田已灌溉44.3%。根據農業部現在的估計,小麥產量可能會比上一年減少2%至2.5%。
張培群說:“如果應對得當,減產不會達2.5%那么高。”據了解,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下撥12.8億元投入到受災最嚴重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