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俄亥俄州“毒列車”事件持續發酵,當地居民和專家擔心,有毒化學品泄漏對當地居民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長期危害。越來越多的現象表明,美國相關當局極力淡化事故影響,有毒物質造成的可怕影響持續引發美國民眾恐慌和不滿。
真相到底是什么?新華網連線新華社駐華盛頓分社記者孫丁,解讀民眾近期關注的焦點。
有毒化學品運載列車脫軌事故現場。新華社發
焦點一:運載的危險化學品,毒性到底有多大?
據孫丁介紹,根據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2月14日發布的最新通報,事故造成該列車50節車廂脫軌或損壞,20節運載危險品的車廂中11節脫軌,其中5節罐車運載氯乙烯。
氯乙烯是一種無色氣體,易燃且在高溫下不穩定,作為人造物質,主要被用于化工生產。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將氯乙烯列為已知致癌物質。應急人員以“防止大規模爆炸發生”為由,6日對氯乙烯進行“受控釋放”和燃燒。氯乙烯燃燒會產生氯化氫和光氣。光氣是一種劇毒氣體,在一戰中曾被用作化學武器。
美國環境保護局發布信息顯示,事故車廂里還有其他危險化學品,包括乙二醇一丁醚、丙烯酸乙基己酯和異丁烯。其中,丙烯酸乙基己酯也是致癌物,接觸該物質可刺激或灼燒皮膚眼睛,吸入時刺激鼻子喉嚨,引起咳嗽、呼吸短促。
推特截圖
焦點二:恐慌情緒籠罩,民眾在擔憂什么?
災難之下,民眾憂心忡忡。殘留化學物質排放是否仍然對居民和環境構成危險,他們需要一個真相。
據孫丁介紹,過去幾天里,事故發生地東巴勒斯坦鎮持續有人報告寵物和野生動物生病或死亡,河道里出現死魚。狐貍養殖戶泰勒·霍爾澤說,他養的所有狐貍都病了,行為異常,一些狐貍面部浮腫,進食不暢,精神不佳。
當地居民內特·貝萊斯的房子和店鋪距離鐵軌不遠,房子里還有化學品味道,他一家暫時不打算回家。貝萊斯說,這些化學品不會輕易消散,誰也不知道影響多大,不值得冒險。
據報道,曾在美國環境保護局任職的生態戰略專家埃瓦耶洛斯·瓦利亞納托斯表示,這一事件會對當地環境造成長期破壞,甚至可能導致“慢性生態死亡”。他認為,泄漏化學品包括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基己酯等,“這些物質已經并將繼續被釋放到空氣、地表土壤和地表水中”。
俄亥俄州長邁克·德溫15日稱,新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東巴勒斯坦鎮市政供水系統中沒有檢測到污染物,俄亥俄州環保部門有信心市政供水安全可飲用。這一說法人們卻不買賬,不少人要求德溫帶頭飲用東巴勒斯坦鎮自來水。
據報道,在距事發地70多公里的匹茲堡市求學的中國留學生反映,當地民眾已出現恐慌情緒,許多人因擔心毒氣泄漏造成水源污染,開始到超市搶購純凈水,部分超市還出現純凈水斷供的情況。
焦點三:“毒列車”事故為何近期才引發廣泛討論?真相到底是什么?
面對外界質疑和批評,美國相關當局極力淡化事故影響。針對有動物死亡,俄亥俄州農業部門稱,未收到任何與此次事故直接相關的動物疾病或死亡的官方報告。針對當地居民對空氣中化學品氣味和頭痛癥狀的擔心,該州衛生部門負責人聲稱,空氣中污染物濃度遠低于不安全水平也會引發這些問題。而美聯社則在相關報道中指責有人在網上散布“錯誤信息”和“夸張言論”誤導民眾。
孫丁認為,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毒列車”事故發生恰逢美方大肆炒作所謂中國“氣球事件”。與美國政府、政客以及主流媒體花在“氣球事件”上的精力和筆墨相比,脫軌事故明顯受到“冷遇”。脫軌事故被拜登國情咨文演講、美國全國橄欖球聯盟冠軍賽“超級碗”等新聞事件對沖,全國性媒體沒有及時充分關注這一災難。
不少美國民眾顯然也注意到這一點,引發強烈不滿情緒。有網友表示:“俄亥俄切爾諾貝利應該是一個大新聞,但甚至沒有成為熱門。各方的政客和媒體都消失了,公信力為零!”
網友推特截圖
有推特用戶感嘆道:“媒體缺乏對俄亥俄州有毒物質爆炸事件的報道令人擔憂。美國公民正在被毒害,這需要引起注意。”
網友推特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黑人記者埃文·蘭伯特8日在俄亥俄州一場記者會上進行現場報道時,被警察制止并被捕。兩名警察為了制伏蘭伯特將其推倒在地,并給他戴上手銬。蘭伯特后來發表聲明說,希望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可以為東巴勒斯坦鎮居民帶去更多關注,鑒于這一環境風險,他們有權圍繞自身安全提出問題。
孫丁認為,美國政府和一些主流媒體經常對別國政府應對公共危機事件提出毫無根據的指責,卻對國內發生的災難性事故視而不見、大事化小,暴露了美國的雙重標準以及虛偽面目。
策劃:劉加文
執行策劃:楊定都
統籌:畢秋蘭 劉小軍
記者:孫丁
編輯:薛筆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