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 題:2023:全球地區形勢如何走
新華社記者
2023年,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向縱深演進的背景下,由于地緣政治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文化傳統存在差異,新的一年,全球不同地區走勢將各不相同。
盡管面臨危機、風險和挑戰,和平與發展、公平與正義、合作與共贏仍將是世界各地區人民的共同企盼和追求。
亞太:排除干擾謀合作
跨進2023年, 亞太地區總體上可望保持安全局勢相對穩定、經濟增長活力強勁、合作發展意愿強烈的大方向、大趨勢。與此同時,干涉勢力眾多、干擾因素復雜、干預聲音不斷也將是現實挑戰。
過去一年,美國在亞太地區持續推進所謂“印太戰略”,癡迷于“大國競爭”。拜登政府進一步拉攏盟友和少數地區國家強化針對中國的“小圈子”。2023年,亞太國家只有不斷強化維護地區穩定的意愿,持續加深彼此互信交流的誠意,有效應對持續演化的外部干涉套路,才能筑牢地區安全的基石和引領全球復蘇。
新的一年,亞太經濟將進入疫后復蘇的關鍵階段。當前,亞太地區增長勢頭明顯,合作意愿強勁。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將繼續推動亞太地區的經貿合作。經合組織預測,2023年亞洲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將貢獻全球GDP增長的近四分之三。亞太地區仍將成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火車頭。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中國將考慮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印度接任上海合作組織輪值主席國和二十國集團主席國;印度尼西亞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亞洲將再次迎來推動全球治理的“高光時刻”。亞太國家對中國動能充滿信心,對地區發展充滿信心,對通往未來的合作之路充滿信心。
歐洲:多重考驗在眼前
2023年對歐洲將是充滿巨大不確定性的一年,也是面臨諸多考驗的一年。如何調整自身在烏克蘭危機中的地緣政治角色,如何面對嚴峻且困難的經濟形勢,如何推動中歐關系行穩致遠……這些都是歐洲國家需要解答的問題。
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歐盟出于安全憂慮與美國展現出應激性的抱團姿態,先后對俄羅斯施加9輪制裁。然而,歐洲也強烈感受到對俄制裁帶來的反噬效應——能源價格飆升,物價大幅上漲,社會矛盾加劇。新的一年,是繼續追隨美國、對俄極限施壓,還是加強戰略自主、尋求緩和俄歐對峙局面,考驗歐洲領導人的智慧和能力。
2023年,能源危機和高通脹將導致歐洲經濟前景持續惡化。歐盟委員會不久前發布的2022年秋季經濟預測報告稱,歐盟、歐元區和大多數成員國經濟預計在2022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2023年第一季度經濟活動將繼續萎縮。分析人士認為,歐洲經濟瀕臨衰退將導致多國政治繼續“右轉”。
新的一年,對歐洲國家來說,面對諸多挑戰,如何進一步推動中歐關系更顯緊迫。中歐關系向前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歐洲是中國快速發展的重要伙伴和受益者。中國與歐盟仍互為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此外,中歐高層正保持密切溝通,相互傳遞出加強戰略溝通協調、推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向前發展的積極信號。
美國:極化脫鉤愈衰退
2023年,北美地區的美國政治和經濟走向尤其令人關注。新一屆國會開幕后,眾議院議長的選舉經多輪投票仍然“難產”,導致新一屆國會眾議院無法履職。開年的這一亂象凸顯美國政治制度失靈與破產,警示美國黨爭極化的趨勢恐正愈演愈烈;美國在地緣政治、大國關系等方面固守冷戰思維,恐將進一步擾亂國際秩序,引發更多不安;種種因素之下,美國經濟發生衰退并沖擊全球也成為國際社會普遍擔憂。
新的一年,在共和黨控制眾議院、民主黨控制參議院的背景下,美國國會內部兩黨之間的惡斗、黨爭極化將有增無減,其影響將滲透到美國社會民生的方方面面。為籌備2024年總統選舉,美國政客之間必然少不了相互揭短、抹黑、攻訐,也必會刺激兩黨核心選民對抗,這將導致美國社會進一步撕裂。
一直以來,美國口頭上聲稱“不尋求沖突或新冷戰”,行動上卻另搞一套。在亞太地區,美國建立“四邊機制”、構筑三邊安全伙伴關系、炮制“印太經濟框架”,持續推動對華“脫鉤斷鏈”。在歐洲,美國不斷拱火烏克蘭危機,導致俄烏沖突久拖不決,令歐洲安全形勢日趨惡化,也給國際和平安全帶來沖擊。2023年,美國如果繼續說一套,做一套,將繼續制造分裂,讓國際秩序更加混亂。
2023年,美國經濟衰退陰云籠罩。美國銀行最新預測顯示,美國經濟可能從2023年第一季度開始衰退,全年經濟增速恐將為負值。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此前也預計,美國經濟2023年將萎縮0.5%。
美國經濟政策具有顯著的風險外溢效應,對2023年的世界經濟構成風險。
亞歐:變數雖多仍前行
對于亞歐國家來說,2023年,烏克蘭危機仍將是不得不面對的最大痛點,這一危機引發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可能進一步增大。同時,該地區國家還面臨推動國內政治改革和經濟增長的壓力。
盡管如此,亞歐國家政治上求穩定、經濟上求發展、外交上求突破的步伐不會停止。中國將與亞歐各國繼續守望相助,攜手應對挑戰,謀求共同發展。
新的一年,俄烏沖突仍將持續,且隨著雙方增加對戰事的資源投入,沖突規模和烈度或將升級。這是因為,和平談判已停滯多時,因在關鍵問題上分歧巨大,短期內重回談判桌的可能性很小。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所副所長韓璐認為,西方不會放棄打壓、削弱俄羅斯的機會,將千方百計將代理人戰爭打下去,俄烏戰事或將長期處于膠著狀態。
新的一年,中亞國家仍將在變革道路上探索前行,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趙常慶認為,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中,中亞國家根據本國具體國情選擇適合本國的國家體制,妥善處理國家內部事務,保持國家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著力改善民生,符合這些國家的根本利益。
新的一年,亞歐國家雖面臨動蕩的地區與國際環境,但同中國的合作步伐將不斷加快。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基礎上的中俄關系堅如磐石,不受干擾挑撥,無懼風云變幻。中國將與亞歐國家以中吉烏鐵路、中國-中亞D線天然氣管道等項目為牽引,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走實走深。
中東:局勢趨穩“向東行”
2023年,中東局勢“總體緩和、局部震蕩”的勢頭可能延續。域內國家關系雖存變數,但可望繼續向好發展。同時,西方大國將加緊對中東施加影響,加快調整中東政策的步伐。
隨著地區政治生態繼續變化以及中阿關系持續升溫,中東國家從“向東看”到“向東行”的步伐將加快。
近年來,阿拉伯國家內部關系,阿拉伯國家同土耳其和伊朗的關系,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關系,“親穆斯林兄弟會陣營”與“反穆斯林兄弟會陣營”之間的關系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緩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學者唐志超認為,中東緩和氣氛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域內國家主動塑造議程的結果,具有可持續性。2023年,中東國家繼續保持和平與穩定的勢頭大有希望,但也不乏隱憂,如內塔尼亞胡領導的以色列右翼政府上臺后巴以矛盾會否激化、恢復履行伊朗核協議談判能否取得突破等。
新的一年,大國將加緊對中東的爭奪。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所長王林聰認為,在大國戰略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域外大國在中東正加快政策調整步伐,以策應其全球戰略。美國、歐洲、俄羅斯、印度等國對中東的關注度都在上升。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田文林認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中東政治生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阿拉伯國家與中國深化合作面臨歷史性機遇。
可以預見,新的一年,中東國家與中國的關系必將進一步提質升級。
拉美:集體“左轉”迎大考
隨著左翼力量接連上臺執政,2023年,拉美多國將要面臨的重重考驗已在眼前:政治上,如何鞏固執政地位;經濟上,如何推動轉型升級以促進增長、改善民生;外交上,如何促進區域內團結合作、對外獨立自主,為地區一體化增添動力。
新的一年,拉美政局的主要看點是左翼力量能否實現黨內團結、妥處黨派分歧,從而鞏固其執政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徐世澄指出,新上臺的拉美左翼領導人普遍奉行溫和務實的內政外交政策,意識形態色彩不強,同時需注意的是,其執政地位并不穩固。事實上,個別拉美國家已出現執政危機。
2023年,拉美經濟面臨的挑戰是能否有效應對外部沖擊,推動增長,改善民生,緩解貧困問題。過去一年,美聯儲大幅加息加劇了拉美國家的債務負擔,一些國家陷入債務危機,通貨膨脹加劇,貧困率飆升,社會矛盾激化。烏克蘭危機升級引發的供應鏈不暢、金融成本增加等影響,更令原本脆弱的拉美經濟雪上加霜。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美大所副所長、研究員周密指出,新的一年拉美國家應盡快確定自己的政策方向,以吸引投資、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加強區域經濟協調整合,推動更多新的經貿合作協定。
近年來,由于區域內發展不均衡、矛盾與分歧難以彌合等因素,拉美一體化進程停滯不前。新一輪左翼浪潮涌起之后,不少國家更加強調地區團結、外交自主,拉美一體化可望重拾動力。
非洲:自主求穩促發展
踏入新的一年,作為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非洲有著人口增長快、市場潛力大、礦物和能源儲量豐富、在聯合國會員多的優良稟賦,可望在自主努力下進一步化解地區安全風險,迎來經濟復蘇,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
過去一年,在非洲聯盟的持續斡旋下,埃塞俄比亞政府同反政府組織同意永久停火,結束長達兩年的沖突,“非洲之角”迎來久違的安寧。在東非共同體主導下,剛果(金)東部和平進程也正走上正軌。利比亞成功舉行民族和解對話會議。蘇丹各方簽署框架協議,共同努力結束政治僵局。
2023年,非洲國家將進一步努力消弭分歧、解決沖突,改善安全環境。北京外國語大學非洲學院院長李洪峰認為,解決非洲的和平與安全問題,非洲自身能力建設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新的一年,非洲經濟依然面臨重重困難,但隨著美聯儲加息節奏開始放緩,各國經濟刺激政策落實,以及非洲大陸自貿區建設取得進展,地區經濟復蘇有望提速。李洪峰指出,非洲各國正加強合作,努力在數字技術、綠色經濟等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緩解疫情等不利因素沖擊,為經濟復蘇提供新的動力。
新的一年里,非洲國家憑借優良的自然稟賦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在國際舞臺上將更加活躍。無論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還是氣候變化、能源供應等問題上,非洲作為一個整體在國際事務中將發揮更大作用。(執筆記者:包爾文、劉贊、杜白羽、張遠、李潔、宿亮、耿鵬宇、辛儉強、陳璐、蔡施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