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美國高通脹外溢擾亂全球經濟金融秩序
新華社記者劉開雄、劉羽佳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退卻,全球性高通脹風險正在不斷積聚。在美元霸權“擴大器”作用下,美國貨幣超發、財政刺激等“大水漫灌式”政策不僅引發其國內高通脹,更擾亂全球金融秩序,給世界經濟復蘇蒙上一層陰影。
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3%、同比上漲8.3%,稍低于3月份CPI同比增長8.5%的約40年最高紀錄,繼續維持高位。然而在2021年3月,美國CPI的漲幅僅為2.6%。
13個月的時間,從2.6%急速跳漲至8.5%附近,美國通脹不再“溫和”。由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美國跳漲的高通脹已經外溢,引發全球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大宗商品價格集體飆漲、國際跨境資本流動異常,經濟復蘇愈發艱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2020年3月,為了應對新冠疫情暴發后的經濟困境,美聯儲推出了一系列超常規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數據顯示,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2020年3月不足4萬億美元,如今已增長至近9萬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推出大規模財政補貼刺激經濟。據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至今,美國政府的各種財政刺激政策金額已達到10萬億美元左右。
由于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的貨幣財政政策迫使發達經濟體集體跟進,加劇了全球流動性過剩,推高了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負債水平,增強了金融不穩定性。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認為,一旦美國國內經濟復蘇導致通脹率上漲,美聯儲就會開始收縮貨幣政策,而這又將給外圍國家造成新的負面沖擊。
事實上,為了抑制高通脹,美聯儲2021年11月開始調整貨幣政策。2022年3月和5月,美聯儲分別加息25個基點和50個基點,并表示將有較大的可能性在6月和7月兩次加息50個基點。美聯儲加息再次引發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集體轉向,美元急漲導致全球跨境資本流動異常,大量資本流入美國市場。
今年初爆發的俄烏沖突進一步加劇了疫情沖擊下的全球供給瓶頸,導致能源、農產品、金屬等大宗商品供給短缺,價格普遍上漲,并經全球供應鏈向中下游行業廣泛傳導。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春英說,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將會對國際資本流動產生溢出影響,一些有著經濟基本面脆弱、通脹風險較高、經常賬戶惡化、外匯儲備不足、外債風險突出等問題和短板的經濟體受到較大沖擊。
“美國的高通脹通過美元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加劇動蕩,嚴重沖擊一些國家金融市場和進出口產業長期健康發展,增加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國際金融專家趙慶明說。
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重刺激下,盡管美國社會總需求從疫情中反彈,但愈演愈烈的高通脹大大增加了美國人的不安全感。蓋洛普咨詢公司2021年12月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隨著食品、汽油和其他必需品價格飛漲,將近半數美國家庭表示感到財務緊張。蓋洛普咨詢公司總編穆罕默德·尤尼斯說,大多數低收入家庭已受到傷害。如果繼續惡化,那么可想而知未來幾個月的情況會是怎樣。
需求拉動與成本推動雙重作用下的美國高通脹已經讓美聯儲有些束手無策。日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獲國會批準連任后坦言,美國勞動力供需失衡和通脹高企并存,而美聯儲政策手段有限,能否實現經濟“軟著陸”取決于許多不可控因素。
美國專欄作家弗麗達·吉蒂斯評論道,美聯儲遏制美國通脹的努力,肯定將會給已經遭受連續打擊的經濟體以及不那么富裕國家的家庭制造新的問題。如今,美國的高通脹已不再是美國自己的問題,而是給世界帶來了更加動蕩不安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和更加不確定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