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1月20日電 (國際觀察)對俄放狠話 美國頻打“烏克蘭牌”意欲何為
新華社記者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0日在德國柏林與德國、法國、英國外交官員舉行會談后就烏克蘭問題做出強硬表態。他說,如果俄羅斯選擇沖突而不是外交途徑解決問題,將會面臨嚴重后果。美國總統拜登19日在執政一周年講話中威脅俄羅斯稱,一旦俄“入侵”烏克蘭,將面臨嚴重后果。
分析人士指出,拜登政府近來在烏克蘭問題上對俄羅斯保持高壓態勢,頻頻渲染俄“入侵”威脅,這背后有三重盤算: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空間、以安全威脅為由控制歐洲國家、借烏克蘭問題為今年的中期選舉造勢。但從目前形勢看,恐怕都難如愿。
遏俄難
近期,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系加速惡化,雙方在兩國邊境地區部署了大量軍事人員和裝備。美國、烏克蘭和北約表示俄羅斯在靠近烏東部邊境地區集結重兵,有“入侵”之勢。俄方予以否認,強調北約活動威脅俄邊境安全,俄方有權在境內調動部隊以保衛領土。
連日來,除了頻繁對俄放狠話,美國還通過多種手段對俄施壓。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日前證實,將向烏克蘭提供2億美元的防御性軍事援助。拜登政府20日宣布,將對4名烏克蘭公民實施制裁,理由是這些人涉嫌受到俄羅斯安全部門指示,幫助俄擴大在烏影響力。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長期將俄羅斯視為戰略對手,試圖打壓俄勢力范圍。烏克蘭由于其地理位置,不可避免地成為美遏制俄羅斯的抓手。但對于俄羅斯而言,如果烏克蘭被完全納入西方陣營,這將直接威脅到俄地緣政治安全,這是俄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俄羅斯近期多次亮明立場,烏克蘭不能加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并要求美國和北約為排除北約進一步東擴的可能提供法律保障。
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主任安德烈·科爾圖諾夫指出,雖然拜登就烏克蘭局勢展現對俄強硬態度,但就當前形勢而言,這不會對俄產生實質性影響。未來俄一方面將繼續采取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就戰略穩定問題與有關方面進行對話接觸,利用外交渠道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俄也將積極尋找替代機制以維護自身安全。
控歐難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不斷渲染烏克蘭問題中的俄羅斯戰爭威脅,一個重要目的是拉攏歐洲國家形成統一的對俄立場。
莫斯科國立大學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研究基金會主任尤里·羅古列夫指出,一直以來,美國以提供安全保障為由,迫使歐盟服務于自己的地緣政治目的。對美國來說,烏克蘭是進一步控制歐盟的絕佳工具。美國通過渲染俄羅斯軍事威脅,持續維持東歐地區高度緊張的軍事政治局勢,從而牢牢地把歐盟捆綁在美國霸權的戰車上。
然而,歐洲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旦俄烏爆發沖突,直接受害者不會是美國,而將是歐洲國家,因此多數歐洲國家在烏克蘭問題上并不希望完全受美國控制。
俄羅斯與美國及北約等組織上周舉行了涉及烏克蘭局勢的系列安全磋商,但歐盟并沒有受邀參加,這令歐盟頗為不滿。法國《世界報》刊文指出,在此次烏克蘭危機處理中,歐洲“被”靠邊站了。
而且,歐盟內部難以在烏克蘭問題上達成一致。德國等“老歐洲”國家與俄羅斯有著較為密切的經濟尤其是能源合作,對俄態度更加理性,而中東歐一些“新歐洲”國家則因歷史問題對俄心懷警惕。
在上述種種情況下,美國想要拉攏歐洲國家共同遏制俄羅斯并非易事。
助選難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拜登政府上臺已有一年,但其在內政方面上遲遲不見起色,因此近期試圖在外交方面發力,以為今年舉行的中期選舉打下民意基礎。
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奧列格·巴拉巴諾夫指出,對拜登而言,新冠疫情、通貨膨脹、政治分裂和兩極分化等導致的“失分”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如何利用熱點問題凸顯外交“成績單”,或將成為拜登和民主黨備戰中期選舉的重要抓手。
但有分析人士指出,拜登政府的這一盤算恐難如愿。一方面,在過去的中期選舉中,外交議題的分量相對不重,美國民眾更加關注能夠直接影響其生活的經濟等政策;另一方面,拜登政府的外交“成績單”一直不出彩:未能彌合美歐關系在特朗普執政期間出現的裂痕;匆忙從阿富汗撤軍更令其政府形象大打折扣。此番突擊在烏克蘭問題上與俄角力很難助力其中期選舉。(參與記者:鄧仙來、耿鵬宇、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