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德黑蘭11月29日電(國際觀察)核專家遇刺會否成為美伊沖突升級導火索
新華社記者鄭思遠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和伊朗總統魯哈尼28日分別對前一天發生的伊朗核物理學家遇襲身亡一事表態。哈梅內伊表示,應懲處恐怖罪行的肇事者。
盡管尚無組織或個人宣布制造此次襲擊,但伊朗方面認為此次襲擊由以色列策劃實施,并指控幕后有美國身影。伊朗是否報復?伊朗與以色列、美國之間的沖突是否升級?事件對美國今后對伊朗政策影響如何?
伊朗會否報復?
哈梅內伊28日發表聲明說,伊方首要事項是“明確懲罰”兇手及下令殺害穆赫辛·法赫里扎德的人。魯哈尼當天也對遇襲身亡的法赫里扎德致以哀悼,并表示恐怖行為不會阻礙伊朗科學家繼續努力。
法赫里扎德是伊朗國防部核計劃負責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018年曾在談及伊朗核計劃時“點名”法赫里扎德。法赫里扎德也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成員,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
伊朗常駐聯合國代表馬吉德·塔赫特-拉萬希27日致信聯合國秘書長和安理會當月輪值主席說,此次暗殺行動背后有“明顯的以色列責任跡象”。他指出,近十年來,多名伊朗頂尖科學家遭暗殺。
分析人士指出,伊朗誓言為法赫里扎德報仇,若報復行為造成美方人員身亡,美伊出現軍事沖突的可能性將顯著提升。不過,伊朗并不希望卷入戰爭。
德黑蘭大學訪問學者、清華大學伊朗問題專家劉嵐雨認為,外部勢力此次針對伊朗關鍵人物的刺殺是一種挑釁或試探,意圖刺激伊朗方面做出“過度報復”,從而為對伊軍事行動制造借口。不過,在當下美國國內權力交接的敏感期,伊朗可能會盡量降低觸發直接沖突的風險。
據美國媒體報道,特朗普政府在11月中上旬一度考慮襲擊伊朗核設施,但在美國軍方等勸阻下放棄這一打算。
“暗殺”伊核協議?
相比于破壞伊朗核計劃本身,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暗殺行動目的更多在于進一步破壞伊朗核協議,并擠壓美國新政府未來與伊朗的外交接觸空間。
曾任美國國務院負責核不擴散事務的官員馬克·菲茨帕特里克表示,伊朗的核項目早已邁過需要依賴個別科學家的階段,此次暗殺行動不是為了破壞伊朗的“戰爭潛力”,而是要破壞處理伊核問題的外交渠道。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的外交團隊已明確表示新政府將重回伊核協議的軌道。拜登不久前宣布的國務卿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人選——安東尼·布林肯和杰克·沙利文都曾參與伊核協議的談判,是該協議的堅定支持者。沙利文此前表示,重回伊核協議將是新一屆美國政府外交領域的優先事項。
美國米德爾伯里國際研究學院教授杰弗里·劉易斯認為,暗殺法赫里扎德的目的就是要在拜登政府上臺前“暗殺”伊核協議。
劉嵐雨認為,伊核協議屬于拜登在奧巴馬政府時期擔任副總統時的一個政治業績。在明年拜登正式就任的1月到伊朗下次總統大選的6月之間,美國與伊朗或將出現較好的談判窗口,但各自面臨的內外局勢仍存很多變數。(參與記者:劉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