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本是樸槿惠大選勝利四周年的紀念日。
四年前在大選中獲勝后不久,樸槿惠在光化門廣場發表感懷說:“讓每一位國民感到幸福和打造百分之百的大韓民國,是我的夢想和愿望。”然而四年后,在同一個地方,正舉行連續第八個星期要求其下臺的民眾集會。
據《中央日報》12月19日報道,由韓國國會朝野議員、司法界人士等組成的彈劾審判委員團與工作代理人團,公開了樸槿惠于16日向憲法法院提交的答辯書細節,對國會對其彈劾表決通過的5項違反憲法、8項違反法律事由均表示“根本不是事實,沒有任何證據”,并表示要駁回其內容。
報道稱,樸槿惠代理律師團試圖將所有指控推卸一空的態度,再次激起了韓國輿論新一輪的指責。
答辯狀細節被韓媒批評
樸槿惠方面在答辯書中對于有關閨蜜崔順實泄露青瓦臺機密文件、“廚房內閣”、涉嫌干政的指控辯解稱,并不是在總統的指示下轉達給崔順實的,泄露的演講稿在內容上帶有宣言性質和抽象性質,難以視作泄露機密”;而且“前總統盧武鉉的哥哥盧建平被稱作‘烽下大君’;前總統李明博在任時,其胞兄國會議員李相得也是通過多方途徑向總統轉達信訪訴求”。
答辯書還稱,“崔順實干政一事并不屬實,沒有得到證實”;
“單就媒體提出的質疑來看,如果對崔順實等的參政比例加以量化,則與總統的施政總量相比還不足1%”。
在有關聽取崔順實等人的意見任命指定人員為部長和副部長或調任公務員一事,答辯書解釋稱:“雖然參考了社會各界的意見,但最終是總統行使的人事權,所以沒有錯”。
而在涉嫌收受企業賄賂方面,答辯書稱:“總統沒有在這方面收受過經濟上的利益,未與崔順實進行合謀,并不知道她收過錢”;還表示“指示有關首席秘書官要積極解決中小企業的困難是在施行國政,不存在收受第三方賄賂的故意性”;也“沒有強制要求企業向財團出資”,“并沒有在提供一定代價的條件下拜托企業提供資金,故收受賄賂上的‘故意性’無法成立”。
在有關世越號慘案當日的行蹤一事上,答辯書稱:“樸總統在發生世越號沉船當時在正常上班,并要求有關機構全力救助受害人,在發生大規模人身傷亡情況后立即前往中央災害對策本部進行了現場指揮”,“盡管在應對上有部分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只是依據國民的感情就追究憲法和法律上的責任,這是沒有道理的主張”。
在關于彈劾審判程序一事,答辯書稱“受賄罪等嫌疑只能等到對崔順實等人的一審刑事審判進行了充分審理后才能確定”,“即使有證據,也并不是可構成罷免總統的重大違法行為”;“因為崔順實與樸總統有交情,就讓樸總統為崔順實的錯誤負責,這違反了憲法上禁止連坐制和自負其責的規定”。
對答辯書的陳述,韓國媒體反響激烈。《韓國民族日報》、《 中央日報》、《 朝鮮日報》、《民族日報》和韓聯社等韓國主流媒體的評論紛紛表示,“按照樸槿惠總統的荒唐邏輯,因為‘崔順實干政內容不足總統國政執行總量的1%’,所以‘崔順實干政’問題便可直接被合理化。不知在樸總統眼中,幕后實權人物干政究竟要到何等地步才能被算得上是20%、30%。”
韓國第八次抗議活動
評論還稱,將支撐崔順實干政和權利介入的總統的所有執政權限反說成是“執政的一個過程”,是樸槿惠在積極掩蓋自己的違法行為。
對于世越號慘案的答辯,有評論稱在官邸一邊“盤頭”一邊進行“非正常工作”的樸槿惠總統是在案發7個小時后才到達了中央災害對策本部,如今卻用“正常工作”、“火速”之類的字眼來自我美化。并且,樸槿惠方面還是未公開世越號沉船當天樸槿惠總統具體的行蹤。
同時有報道更指出,大企業總裁們早在國會國政調查過程中便承認,有關Mir和K體育財團捐款是因為“難以拒絕青瓦臺的捐助要求”。
韓國紐西斯通訊社18日報道,多數政界分析人士認為,樸槿惠正在試圖將彈劾案從政治問題轉向法律問題,這實際上是試圖通過法律攻防拖延時間,為自己作為總統的剩余任期時間盡可能硬撐。《民族日報》也認為,樸槿惠試圖通過激烈的法理攻防戰來延緩憲法法院做出決定,是盡量拖延時間以重新集結支持層并給憲法法院施加壓力的策略,從而尋找反轉的機會。
韓國《國民日報》18日報道稱,針對樸槿惠當天公開的答辯狀,網絡上罵聲一片,多數網民對樸槿惠這種全面否認各種證據的“厚顏無恥”態度感到震驚又憤怒。
《中央日報》稱,樸槿惠的答辯內容也遭到了在野黨的齊聲反對。共同民主黨代表秋美愛在臉書上稱“這是荒唐的辯解”;國民之黨前代表安哲秀更是直接形容樸槿惠“厚顏無恥”。
“身為曾經領導大韓民國的領導者,對已經證實的事實采取否認到底,欲與國民抗爭到底的態度,讓人們不得不收起最后一絲的憐憫。”國民之黨首席發言人孫今柱說道。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朝鮮韓國研究中心研究員郭銳此前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表示,如果憲法法院在明年1月就對樸槿惠一案作出裁決,那么韓國即將迎來3月大選,這對于韓國在野黨來說,留下的政治時間就不多了,而這也是為什么在野黨在樸槿惠事件當中保持高度關注的原因。
目前,彈劾審判委員團與工作代理人團已決定起草意見書,對該答辯書進行反駁,并計劃最晚于22日提交憲法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