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配圖:前蘇聯在金蘭灣的海軍基地。 |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10月7日報道,俄國防部副部長尼古拉·潘科夫7日在國家杜馬表示,俄國防部在研究回到古巴和越南的可能性,蘇聯曾在這兩國部署過的基地。
7日,在俄羅斯國家杜馬,議員問俄羅斯軍隊是否會重返像古巴和越南這樣的國家。潘科夫表示,正在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并強調不希望透露有關這一問題的詳細信息。
另據俄羅斯通訊社7日引述潘科夫的話稱,俄國防部目前正在“重新檢討”關閉這些海外軍事基地的決定。不過,他拒絕作進一步的說明。
目前,古巴、越南兩國對于媒體詢問并未予以回應。
據了解,蘇聯上世紀60年代初在古巴洛爾德斯成立了一個監聽站,70年代末期在越南金蘭灣建立了一個海軍基地。蘇聯在1991年解體后仍繼續使用這兩個軍事基地,位于古巴的監聽站曾一度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境外電子情報中心,直到2001年和2002年,兩個基地才分別相繼關閉。
據俄衛星新聞報道,2002年之前在古巴曾設有俄羅斯無線電攔截中心(正式名稱:俄羅斯駐洛爾德斯無線電電子偵察中心)。該中心當時可以攔截美國通信衛星、地面通信電纜以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佛羅里達中心發布的數據。俄羅斯國防部2001年10月17日在閉門會議上作出決定,關閉在洛爾德斯的軍事基地。根據非官方消息顯示,每年使用洛爾德斯的租金為2億美元。
俄羅斯在金蘭灣的海軍基地曾于2002年關閉。根據莫斯科與河內1981年簽署的協議(有效期被延長至2004年),俄羅斯海軍租用2個最大的碼頭來停靠艦艇和潛水艇,還有大約30個海岸倉庫,并配備有完整的生活基礎設施、可起降任何飛機的跑道。金蘭灣在俄羅斯海軍的計劃中起到關鍵作用。因為只有該基地能夠維持俄羅斯海軍在印度洋和波斯灣水域存在的可能性。該港口每年的租金為3億美元。
俄羅斯目前在敘利亞使用一個空軍基地和一個海軍基地。
美俄關系惡化導致俄羅斯意圖重返古越
參考消息8日援引外媒報道稱,俄官員的這一表態,可能是在華盛頓與莫斯科的關系面臨不斷惡化的前提下作出的。
近日在敘利亞問題上,俄美雙方互相指責,指責對方導致敘戰事升級,新華社7日報道稱,俄軍方一名官員6日告誡美國,不要試圖對敘利亞政府軍發動空襲,否則駐敘俄軍會以導彈還擊。而有媒體此前報道,美國內部正在討論強化對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的支持,甚至動用美軍戰機空襲一座敘利亞空軍基地。
俄羅斯衛星新聞7日報道,俄羅斯《國家防務》雜志總編輯克羅特琴科向俄新社表示,俄軍重返古巴和越南的可能性是由國際局勢惡化而導致,在與哈瓦那和河內達成具體協議的情況下,莫斯科需要獲得至少最近30年在那里的權利。
克羅特琴科表示:“俄軍返回古巴和越南的可能性是對世界軍事政治局勢復雜化的回應。在達成相關協議時,俄羅斯應在至少未來30年確保租用這些國家的基地。”
專家指出,除了恢復俄羅斯在洛爾德斯無線電電子偵察中心以及俄羅斯海軍在金蘭灣的物資技術基地的運行外,俄羅斯海軍應該有意使用西恩富戈斯(古巴)的基地,從而使核潛艇駛入那里,并讓船員在那里休息,補充糧食儲藏。
他表示:“當然,這些決定需要得到俄羅斯、古巴和越南領導層的許可。我們期待,國防部目前在該領域展開的工作,將在近期取得成功。”
克宮發言人:相應措施在國際形勢變化下作出調整
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8日援引俄媒報道,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7日也被問及在古巴和越南建立軍事基地的可能性。但他拒絕直接做出回應,并說這個問題應當向國防部提問。
不過,佩斯科夫說:“國際形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停變化,你可以看到在過去兩年里針對國際事務與國家安全機制做出的重大調整。所以,所有的國家自然會根據自己國家的利益評估這些變化,并在他們認為適合的方向采取一定措施。”
2014年7月,俄羅斯總統普京曾經否認媒體有關俄羅斯計劃在古巴洛爾德斯重新設立監聽站的報道。
報道稱,有關俄羅斯在遠離國土的地方重開軍事設施的評論是在美俄關系緊張之際發表的。
10月3日,華盛頓中止了與莫斯科的敘利亞停火談判,其理由是那里的平民仍然不斷受到軍事襲擊。就在同一天,普京總統暫停執行美俄銷毀武器級钚的協議,作為對華盛頓的“不友好行為”的回應。這指的是莫斯科因其在烏克蘭的行動受到制裁。
10月5日,俄羅斯暫停履行美俄核能科研合作協議。
取消禁運后 美軍艦首停金蘭灣
觀察者網注意到,美國海軍10月4日宣布,兩艘美國軍艦本周停靠金蘭灣,這將是自兩國21年前實現關系正常化以來美國軍艦首次對越南海軍基地進行此類的到港停靠。
外媒報道稱,越南最近將該基地對來訪的外國海軍艦艇開放,以期在與中國存在海洋爭端的背景下在南海維持強有力的國際存在。除了美國軍艦外,來自日本、俄羅斯和法國的軍艦近期也曾在該基地停靠。
去年3月,美國曾警告越南禁止讓俄羅斯使用金蘭灣。
奧巴馬在今年5月份訪問河內期間宣布了取消禁運的決定,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專家高科林分析稱,近一段時間以來,美越軍事和安全關系正在在逐步提升,“過去幾年里,可以看到越南正逐漸向諸如日本、美國這樣的國家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