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會。 (中新社記者 杜洋/圖)
由日本政壇重量級人物二階俊博率領的3000人“日中觀光文化交流團”,于2015年5月20日起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約一周的訪問。三千名團員來自日本各地,包括多名地方知事、國會議員以及工商業巨頭。此外,二階俊博還攜有日本首相給習近平的親筆信。其意義顯然絕不止于“觀光”。
5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會,3000多名日本各界人士出席。這是日本3000人代表團唯一共同出席的活動。二階俊博在活動中向習近平轉交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親筆信。
習近平在當天的講話中表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中日關系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里。“越是兩國關系發展不順時,越需要兩國各界人士積極作為,越需要雙方加強民間交流,為兩國關系改善發展創造條件和環境。”他說。
安倍寫親筆信的背后
習慣了電話和電子郵件的現代人,可能對“親筆信”這種方式會感到奇怪。在通訊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什么還要采用“親筆信”這種方式呢?
實際上,“親筆信”所傳達的并不僅僅是內容,而是使用這種形式本身所釋放的信息。在電報、電話出現之前,人類傳遞信息的手段是信件。但是,信件不光是傳遞信息的載體,寫信本身就是一種禮儀。即使在通訊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寫信還是一種聯絡感情、表達心情的方式。在當今日本社會,這種風氣就更濃一些。例如,在新年之際,公司都會向關系戶發出賀年卡。對于特別重要的客戶,這些卡片真的要用手寫,所有的業務員也同樣會對客戶這樣做。
日本首相也有這個習慣,用書信與各國領導人“培養感情”。就說日本首相和中國領導人之間的親筆信吧——從1998到2013年這15年間,日本換了9名首相,其中沒有給中國領導人寫過親筆信的就只有麻生太郎一個人。在這段時間里,在首相位置時間最長的是小泉純一郎(從2001年到2005年)。因此,他也是給中國領導人寫親筆信最多的日本首相,分別給江澤民、胡錦濤和溫家寶寫過6封親筆信。
就說安倍晉三本人,這次托二階俊博帶來的親筆信已經是給中國領導人的第三封親筆信了。2007年,第一次就任日本首相時,安倍晉三就曾給胡錦濤寫過親筆信。2013年1月,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又向習近平轉交了安倍晉三寫給中國領導人的第二封親筆信。
當然,在外交關系已經緊張的時候,親筆信也不一定解決問題。例如,在2012年,就發生過日本外務省向當時的韓國總統李明博轉交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的親筆信,結果讓韓國人用掛號的方式退了回來,弄得日本人好生沒面子。這件事充分說明了民主黨外交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