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道】日本《朝日新聞》3月19日報道稱,日本自民黨參院女性議員三原順子在近日在國會上宣稱,從侵華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所使用的口號“八纮一宇”是“日本建國以來十分珍視的價值觀”,引發日本輿論質疑。
在3月16日的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上,三原在對跨國企業的征稅問題發問時稱:"八纮一宇’是指世界如一家、彼此親近和睦,并且這個根本性的原理也揭示了在全球化經濟浪潮中日本應當如何采取行動!
日本皇學館大學前校長田中卓稱,“八纮一宇”來源于日本留傳至今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古代日本統治者神武天皇定都于大和橿原時說 “掩八纮而為宇,不亦可乎?”,即 “征服世間的四面八方,置諸于一個屋頂之下,不就可以了嗎?”。也就是說,全世界要合并成一個大民族、成立一個大國家,即世界一家,而日本天皇是世界的最高君主。
然而將其真正概括為“八纮一宇”四字的則是,日本國家主義宗教團體“國柱會”的創始人田中智學。
據日本佛教大學副教授大谷榮一稱,田中智學于1913年在機關報紙《國柱新聞》中發表社論時首次提出“八纮一宇”一詞。當時建立偽滿洲國的主導者,關東軍參謀長石原莞爾等人對田中智學表現出了狂熱追捧。田中在其著作《日本國體的研究》中寫道:“不要把世界各地發生的惡性侵略統一戰爭視為同一。”不久在昭和前期(日本昭和時代:1926年至1989年),田中又將其改為“日本要成為同盟首領,統治亞洲。”
在日本神武天皇即位2600年后的1940年,第二次近衛內閣確定了《基本國策》,提出要“建設以日本皇國為中心、以日滿華的牢固結合為主干的大東亞新秩序”。當時,日軍深陷侵華戰爭泥沼,翌年日本又唐突加入了太平洋戰爭。
“舉國一致”、“擊潰敵人才罷休”成為當時鼓吹戰爭的國民口號,“八纮一宇”也被列入其中。據悉,不僅小學生習字時要寫,以青少年為對象的解說書籍也刊印了這一詞。就連《朝日新聞》也刊文聲援戰爭,稱“要在八纮一宇的大理想之下繼承祖先大業”。
在這般歷史背景之下,有不少人對“八纮一宇”懷有復雜的情感。
1979年10月,裕仁天皇為出席國體開會式訪問了宮崎縣。最初的計劃是在宮崎縣立和平臺公園,一座高約37米的“和平之塔”中舉行歡迎儀式,但最終變更為在塔前方的廣場中舉行。這是因為,“和平之塔”于1940年建造時采用了從當時日本占領的朝鮮、臺灣等地運來的石材,并且石塔正中刻有“八纮一宇”四個大字。
時任日本裕仁天皇侍從長的入江相政,同年9月在《入江相政日記》的記述中寫道:“對于天皇站在八纮一宇塔前接受市民歡迎和問答一事,我能理解天皇那份復雜的心情……”這表明了是變更場所是出于裕仁天皇的意向。
1983年,戰爭末期曾任海軍主計少佐的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國會上發言道:“戰前,正是‘八纮一宇’的理念,使日本懷著欲望之心實施獨善主義,認為只有日本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這正是失敗所在!
三原順子面對記者采訪書面回應稱,“我知道,日本戰前曾將‘八纮一宇’用于宣傳侵略戰爭正當性,但我并非支持侵略戰爭正當化”,并辯稱自己想傳播的“世界四海皆兄弟,共同攜手并進”的所謂“大和精神”。
對此,日本靜岡縣立大學名譽教授前坂俊之指出:“八纮一宇是侵略的關鍵詞,而在與侵略完全無關的問題上 ,三原順子誤用該詞實屬對歷史的無知。在戰后70年的今天,首相談話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三原此舉無疑是缺乏對全球化政治局勢的判斷。”
另據日本共同社透露,16日當天,被三原質詢的日本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回應稱:“這是以前(二戰前及戰時)的主流思想,三原議員這一代人中有這樣的思想,著實令我吃驚!钡毡緝乳w官房長官菅義偉在17日的記者會上辯解稱,三原是在提到如何應對國際避稅時使用的“八纮一宇”,“與以往的詞義完全不同”。
“八纮一宇”是當時日軍宣揚大東亞戰爭正當性的用語,意為“天下一家”。為樹立天皇的宗教權威,日本統治者神武天皇下達“八纮一宇”詔書的神話,即完成“征服世間的四面八方,置諸于一個屋頂之下”的使命,也就是說,因為“日本是神國”,“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所以全世界要合并成一個大民族、成立一個大國家,即世界一家,日本天皇是世界的最高君主。至今,在日本宮崎縣仍然保存著一座“八纮一宇塔”(八纮之基柱),作為振奮日本國民戰斗意識的“戰爭之塔”。戰后的一段時期內變更為“和平之塔”,不久,再次恢復為戰前的“八纮一宇”四個字。
“八纮一宇塔”在當時可以說是“戰爭意志高揚之塔”。建設“八纮一宇塔”的倡導者宮崎縣知事相川勝六在《筑塔主旨書》中提到:“八纮一宇是顯現在東亞大地上的神圣事業。”武力侵略亞洲被描述為“賦予我大和民族的歷史使命。”無論從何處看,“八纮一宇塔”都不能稱為“和平之塔”,它是日本軍國主義野心和到處侵略擴張的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