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借馬航慘劇打壓俄羅斯 奧巴馬指責普京縱容戰火](/Files242/BeyondPic/2014-7/19/107784667.jpg)
馬航MH17客機墜毀現場
海外網7月19日電 據觀察者網報道,“誰擊落了馬航MH17?”這毫無疑問是全球媒體昨天最想破解的謎團。一架載著298條生命正常飛行的客機17日突然在萬米高空爆炸并墜毀,所有人遇難,這種慘劇在“真相無處躲藏”的互聯網時代無論如何也不能沒有個說法。
但事發后24小時,不論烏克蘭政府、烏東部民兵還是俄羅斯,涉事方的表現讓慘劇像極了“(兇手)不是我”的“殺人游戲”,所有人都能或多或少拿出些證據,證明“惡棍是他”。
目前國際社會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客機“很可能”被“山毛櫸”地對空導彈擊落,而俄、烏以及民兵三方都有這種“兇器”;這起“33000英尺高空的屠殺”必須被徹查。
18日,聯合國安理會就墜機事件召開緊急會議,美常駐聯合國代表稱,很可能是親俄羅斯的烏分離武裝擊落了MH17客機,奧巴馬隨后也就事件發表了講話。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同日稱,“向客機開槍的人必須受到懲罰”。298名無辜者究竟死于“蓄意屠殺”還是個別軍人“匆忙誤炸”?很多人仍在等待真相:誰在表演無辜,誰在道德自殺。
7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舉行記者會,說明馬航于烏克蘭邊境墜毀事件的最新了解情況。“你會把(空難)歸咎在普京總統身上嗎?”記者會上,記者們試圖要求奧巴馬作出清楚的表態。
奧巴馬先回答不想在確切調查完成前作出判斷,但話峰一轉,直指俄羅斯的介入使烏克蘭局勢升溫,并強調分離主義分子不可能單靠自己的力量,擊落過去幾架軍機。“他們(烏克蘭分離主義分子)全副武裝、他們訓練精良,我們都知道這不是偶然,是因為背后有來自俄羅斯的支持。”
“如果普京先生作出決定,不允許重型武器和戰斗機進入烏克蘭及烏俄邊境,這就會停止”,奧巴馬說,“他(普京)對局勢有最大的控制能力,但目前為止,他并沒有執行。”
國際社會:徹查真相!
紐約聯合國總部,五個常任理事國代表18日齊聚于此召開緊急會議。會議依據英國提議召開,而開會原因眾所周知: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上空17日發生駭人聽聞的慘劇。
阿姆斯特丹當地時間17日中午12時15分,馬航MH17航班從這里起飛,飛往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航班的航線會經過烏克蘭東部分離武裝與政府軍激烈交戰的頓涅茨克地區。烏克蘭國家航空管理局本月初曾宣布關閉東部正進行“反恐行動”地區的領空,禁止民航客機進入,但關閉空域僅限于頓涅茨克上空約10000米以下空域。馬來西亞交通部長18日在記者會上也說,MH17所在航線有多家航空公司在飛,此前并未接到禁飛令。
但出事的偏偏又是馬航。當MH17飛經距俄烏邊界約50公里的頓涅茨克小鎮托雷茲上空時,飛機信號突然從雷達上消失。小鎮居民稱聽到巨大爆炸聲,看到飛機變成巨大的火球落到地面。飛機殘骸散落在直徑15公里的范圍內。截至本報昨晚發稿前BBC最新消息,救援力量已找到181具尸體,馬航公布的數據顯示機上乘客至少來自10國,其中荷蘭189人、馬來西亞44人、澳大利亞27人、英國9人等,尚有4人未確定國籍。
MH17墜毀的消息迅速傳遍世界,美國副總統拜登很快給出爆炸性說法,稱情報顯示“飛機是被擊落的,不是事故,它是在空中爆炸的”。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17日晚宣稱不能排除飛機被導彈擊落,同時強調烏克蘭武裝力量當日沒有向該地區任何空中目標實施打擊。
“這是馬來西亞悲劇一年中的悲劇一天”,吉隆坡時間18日凌晨,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召開記者會對悲劇發生表示哀悼。他同時強調,馬政府無力證實客機是否如烏政府所言“被擊落”,但如果傳言屬實,“罪犯必須受到懲罰”。
“所有國家政府,俄羅斯政府、烏克蘭政府,所有人必須竭盡所能,把事件查個底朝天。”英國首相卡梅倫的話18日在國際社會頗具代表性,從華盛頓到基輔再到莫斯科,甚至頓涅茨克,各方這一天都呼吁對事件進行“徹底、透明、客觀”的調查。經軍事專家分析,肇事導彈被認定是俄制“山毛櫸”地對空導彈系統,該武器俄軍、烏軍及親俄民兵據信都有,但各方均否認與事件有關。
CNN18日援引烏克蘭總理亞采紐克的話說,是東部“恐怖分子”擊落了MH17。烏克蘭方面當日最被媒體廣泛報道的證據是一份通話錄音。英國《金融時報》稱,錄音內容似乎是一名親俄民兵在向指揮官報告,他們原本以為擊落了一架軍機,但事實證明是一架客機。也有說法稱,對話的兩人都是俄羅斯軍官,或是民兵在向俄羅斯軍官匯報。CNN宣稱無法證實錄音真實性。
烏內務部顧問赫拉什琴科稱,頓涅茨克“當地愛國者看到民兵武裝移動該系統”,并將矛頭直指俄總統普京。基輔還指責俄軍事發前擊落一架烏軍戰機。普京17日深夜對遇難者家屬表示哀悼,但堅稱基輔該為事件負責。普京說,“如果在這片土地上是和平的,至少,如果烏克蘭東南部地區沒有重燃戰火,那么這樣的悲劇本不該發生。”克里姆林宮當日表示不會再回應諸如“俄軍擊落MH17”等“荒謬謊言”。
俄羅斯媒體當日出現多種說法。國際文傳電訊社起初懷疑事發原因是烏政府企圖炸毀俄總統專機,“暗殺普京”。但之后遭其他俄媒否認。俄《觀點報》稱,悲劇極有可能是專業性差的烏克蘭軍人因操作失誤所致,2001年烏克蘭軍方曾在演習中誤炸過俄羅斯客機,造成78人死亡。俄國防部發言人稱,烏軍近期在頓涅茨克附近部署了第156防空團,裝備27套“山毛櫸”導彈。還有俄媒體援引基輔機場一西班牙籍調度員的推特內容稱,事發前有烏軍機尾隨MH17,行兇者是烏軍機。
找到真相的關鍵是黑匣子,而有關黑匣子下落的說法十分混亂。有烏克蘭媒體稱,該客機兩個黑匣子都由烏緊急情況部找到。但更多媒體相信,黑匣子已落入對該地區實際控制的地方武裝手中。美國廣播公司稱,叛軍將黑匣子交付由俄羅斯主導的“國家間航空委員會”的高級專家處理,因而黑匣子將被送往莫斯科。俄外長拉夫羅夫18日對“俄羅斯24”電視臺說:“我們將堅持客觀、公開、獨立的調查。”西方顯然不會相信拉夫羅夫的說法。
美國白宮稱,奧巴馬事發后分別與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俄總統普京、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與荷蘭首相呂特通電話。他在與呂特通話時表示,事件必須立刻得到“迅速、全面、可靠、暢通無阻的國際調查”,美國將為此提供協助。他與波羅申科還都表示,所有墜機現場的證據必須留在烏克蘭境內,等待國際調查人員進行全面調查。
從地方武裝最初的反應看,他們對調查是配合的。有消息稱,當地民兵同意休戰3天,為調查開通人道主義走廊。歐安組織18日稱,其30名工作人員已到達MH17事故地附近。
美國《洛杉磯時報》稱,美國情報機構通過衛星圖片和熱能監測認定,MH17事故原因是被導彈擊中。臺灣一名軍事專家18日就此對《環球時報》說,美國有能力確定發射軌跡及導彈發射的位置,監控數據現在在美國手中,應該是等待最恰當的時機才會公布,以增加對俄羅斯的壓力。CNN則援引接觸到核心信息的美國國防部官員的話說,最初分析結果認為,襲擊最大可能性是烏東部親俄民兵所為。但該報道并未給出美國軍方做此判斷的理由。
據馬航18日確認,MH17在進入烏克蘭領空后曾被地面要求降低高度,最后高度為10600米。事發后,分離武裝宣稱自己不掌握能打到萬米高空目標的武器,頂多能擊中3000米至4000米的目標。但美國《野獸日報》援引俄專家古爾特的話說,分離武裝不久前曾擊落6000米高空一架烏運輸機。此外,他們最近控制了一座烏軍基地,從中斬獲了“山毛櫸”導彈系統。他說,分離武裝可能誤以為客機是烏軍機而將其炸毀,他同時表示,烏政府軍也有動機行兇,比如懷疑MH17是侵入領空的俄偵察機。
美國《時代》周刊17日提到歷史上多次軍人炸毀客機事件。文章說,1983年蘇軍擊落從紐約飛往首爾的韓國客機,是因該客機的自動巡航出了錯,侵入蘇聯領空。1998年美國“文森”號戰艦發射導彈擊落伊朗航空655航班,則是美軍誤以為該航班是實際上比客機小得多的伊朗軍機。加上此次MH17被擊落,已有857個無辜生命因軍人的人為因素或致命決定喪命。文章認為,此次最大可能是親俄的分離武裝犯了大錯。
“普京的導彈”,英國《太陽報》18日頭版的標題非常醒目,并預言普京將面臨來自全球的怒火。美國《紐約時報》的社論稱,墜機事件說明烏克蘭沖突已持續太久,太危險了,而只有一個人能終結這場戰爭——普京。文章的論調與當日多家西方媒體相似,是普京把高精尖武器輸送到親俄民兵手中,當他看到缺乏訓練、急于立功的親俄民兵闖下大禍,恐怕很難收場。
烏克蘭危機會有大轉折?
CNN18日的分析文章中,有軍事專家提出“山毛櫸”導彈每一次發射需要有指揮車、雷達車、發射器、運彈車等系統復雜配合,如果真是這種導彈擊落MH17,操作者必為職業軍人,絕非隨便湊幾個人就可以發射。
在18日安理會緊急會議上,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鮑爾以此為由稱,不能排除分離武裝從俄羅斯人那里獲得協助的可能性。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向遇難者表示深切哀悼。劉結一表示,當前重點是查明真相。在查明真相前,各方都不宜匆忙作出結論。中方支持對事件進行獨立、公正和客觀的調查。
無論兇手是不是親俄民兵,烏克蘭政府顯然在世界中得到西方世界的廣泛同情。德國《時代周報》說,由于遇難乘客來自多個國家,烏克蘭沖突因這一枚導彈變得國際化,“形勢正在失控”。
《華盛頓郵報》說,MH17墜毀前,歐洲國家對制裁俄羅斯還顯得很猶豫,但如果事件最終證實是俄羅斯支持的親俄武裝所為,國際社會的觀點將出現 根本性改變。
“假如事件與俄羅斯有關”,在這樣的假設性前提下,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預言歐洲將會為制裁俄羅斯付出更多努力。白宮前歐洲政策顧問威爾遜說,“如果擊落民航客機的導彈上有俄羅斯的指紋,這場游戲莫斯科就玩不下去了”。
路透社稱,雖然客機事件有可能成為烏克蘭危機的關鍵點,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此事對美俄關系的影響“不宜高估”。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俄羅斯問題專家羅詹斯基說,“這次究竟發生了什么,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這意味著就算世界能歸罪于親俄武裝,普京還是有很多推諉的理由”。
至于真相如何,《日本經濟新聞》18日的看法比較悲觀——即使找到至關重要的黑匣子,恐怕也將真相難尋。![](http://www.qq.com/favicon.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