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線下齊發力 傳遞時代最強音
——清水縣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見聞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上面的字您能不能看清楚”“要不要我幫您讀一下”……隆冬季節,記者在清水縣永清鎮張揚村文化廣場上,看到志愿者馬麗迎正在為廣場上的老人們講解城鄉醫保政策方面的知識,給村里老人免費量血壓、剪頭發……而在廣場另一邊拍攝記錄這些場景的,是清水縣融媒體中心的記者。
這一幕,是清水縣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一個縮影。
“他們都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志愿者,這已經是第四次到張揚村開展政策宣講和志愿服務活動了。”清水縣精神文明建設事務服務中心主任劉連太說,我們經常把亮點活動通過融媒體中心發布出去,一些沒有在線下參與學習的群眾,還可以從線上觀看學習。
今年以來,清水縣整合各類資源,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融媒體中心,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百人百課百講”“道德模范”“志愿服務”等活動,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黨的聲音響在基層、傳到千家萬戶。
“融”字當先 拓展服務功能
作為全省首批縣級融媒體中心,清水縣在2019年2月15日掛牌成立縣融媒體中心,6月建成融媒體指揮平臺并與省級平臺成功對接。
在清水縣融媒體指揮中心,記者看到由省級平臺負責搭建的集融媒采編、新聞管理、直播管理、云端稿庫等于一體的融媒云門戶平臺已投入使用,融媒體中心已實現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通過云端指令系統和記者調度系統,實現了省級平臺、縣級融媒體中心、現場記者之間的統一指揮和線上調度。
“我們在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過程中,重點突出機構、力量、職能、平臺、流程、生產六個方面的融合。”清水縣融媒體中心主任劉華說。
在機構和力量融合上,清水縣整合縣廣播電視臺、縣新聞中心、天水電視臺清水記者站3個機構,組建融媒體中心,在邀請省市媒體編輯記者前來開展集中培訓的同時,選派編輯記者參加省市融媒體技術培訓。
在職能和平臺融合上,進一步加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對內宣傳和對外宣傳、新聞宣傳和網上信息服務等職能,建成“新聞+黨建+政務+服務”平臺;通過愛清水APP客戶端,實現了看電視、閱圖文、辦政務、享服務,注冊清水發布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入駐央視新聞+、新華社現場云、新甘肅等中央和省級平臺,整合了54個鄉鎮和縣直部門“兩微一端”,形成了媒體傳播矩陣。
在平臺和生產融合上,依托省級平臺開發建成融媒體采編平臺,線索、選題、記者調配、撰稿、審核、分發全流程網上辦理,做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著眼全媒體選題策劃和全平臺新聞發布,全力推進“音視圖文”多樣性新聞產品開發。
“截至目前,融媒體平臺已經累計發布各類新聞1990多條,開展網絡視頻和圖文直播12次,網絡直播最高訪問量10萬次,微視頻最高訪問量80萬次。”劉華說。
以“實”為主 滿足百姓所需
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試點縣區,清水縣緊扣總體要求,著力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清水路徑”,交出了試點工作的“清水答卷”。
“我們以‘健全三級設置、建強三級隊伍、創新六項機制、做到五個融合’為總體思路,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處,鄉鎮文明實踐所18個,村社區學校文明實踐站326個,組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352支,吸納志愿者1.15萬人。”劉連太說,目前,開展理論宣講、技能培訓、文體活動、教育服務、科普服務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2000余場次,服務群眾2.4萬人次。
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清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整合了融媒體中心、道德講堂、黨建活動室、農家書屋、鄉村廣播等資源,構筑起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縣鄉村縱向宣傳陣地。利用村文明實踐站,建立了美麗鄉村志愿服務隊,組織開展百支志愿服務隊進百村千戶建文明家庭助脫貧攻堅等工作。整合縣文化館、文聯、秦劇團、鄉村自樂班等文化文藝資源,組建起紅色文藝輕騎兵團隊,開展文藝演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面對群眾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從實際出發,組織鄰里志愿服務隊為特殊困難群眾送關愛、送溫暖,全縣975名無人照看特殊困難群眾在鄰居中找到了“管護人”。修訂完善260個行政村“村規民約”,開展治理高價彩禮、掃黑除惡、封建迷信等活動,建立了覆蓋鄉村的好人榜、善行義舉榜,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我們還利用村內廣播,每天在群眾早晚飯時間播放黨的創新理論、方針、政策等內容,以行政村為單位,通過講政策、問政策、曬政策的形式組織群眾參與扶貧政策有獎問答,提升群眾政策知曉率和滿意度。”劉連太說。
兩“合”發力 提升服務質量
清水縣融媒體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線上和線下的關系。清水縣在“兩中心”建設過程中,創新工作方式,打破了互不來往的格局,把線下線上兩種資源統籌起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我們組織開展的吃長壽面·國泰民安,‘七夕’集體婚禮,以垃圾換積分、以積分兌物品,巾幗建功新時代·志愿服務助脫貧,圓夢解相思·情暖重陽節等特色志愿服務活動,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線下陣地。”劉連太說,而縣級融媒體中心通過整合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利用強大的傳播力,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提供輿論支持,形成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線上陣地。
“我們的主要職能就是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各類線下活動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劉華說,融媒體中心利用平臺開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專題專欄,選派全媒體記者參與文明實踐活動,通過圖文、音視頻、短視頻、直播等多種載體宣傳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開設評論、話題、聊天室等渠道與志愿者和群眾開展互動,充分發揮融媒體優勢,積極報道文明實踐的先進典型和特色亮點,讓群眾了解并參與進來。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目標,“兩中心”共同策劃推出了“蒲公英”播報活動,采用“普通話+方言”的形式,線上由融媒體中心專業團隊錄制發布音頻視頻,線下由全媒體記者與縣鄉村三級志愿者一道通過庭院會、群眾會、“大喇叭”開展宣傳,全時段、全覆蓋宣傳了黨的政策和脫貧攻堅成效。
“這次合作深受干部群眾好評,還被作為典型在《省委改革信息》上進行了發布。”劉連太說。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創新融媒體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結合,實現線上點單派單、報名參與、互動交流、宣傳展示和線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深度融合,線上線下齊發力,更好地傳播黨的聲音,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