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奔小康】
漿水酸菜大產業
——武山縣通過蔬菜深加工延伸農民“致富鏈”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隆冬時節,天寒地凍。但武山縣工業園區內的甘肅隴漿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卻格外熱鬧,洗菜的、切菜的、封裝發酵的……一派繁忙熱鬧之景。隨著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武山縣的漿水酸菜已經遠近聞名了。
就是這不起眼的漿水酸菜,使得武山農民的“致富鏈”不斷延伸,為當地企業、蔬菜種植戶和打工群眾帶來“甜頭”。
企業銷售旺
所謂漿水酸菜,就是一種用乳酸菌發酵的蔬菜。漿水主要以時令蔬菜或者山野菜為原料,配上面湯或農家傳統的“漿水引子”發酵,發酵過程中不添加任何作料和添加劑,制作出的酸菜不僅口感清爽、味道鮮美,營養價值也是極高的。
武山縣素有“蔬菜之鄉”“全國綠色蔬菜示范縣”之稱,漿水酸菜的制作原料是人們所熟知的各種蔬菜,再加上從撿洗切菜、發酵到包裝出售都需要多人一起作業,這就是一條流動的產業鏈。武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宏彥告訴記者,在這條產業鏈上,連接著政府、企業、蔬菜種植戶,以及在企業打工的當地群眾。
“漿水酸菜對西北人,尤其對天水人來說不僅是酸菜,更是一種成長記憶,一種鄉愁……”談起漿水酸菜,甘肅隴漿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兵滔滔不絕。他說,依托當地政府的支持和武山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公司不僅開發了蒲公英、曲曲菜等養生食療野菜系列酸菜,還開發了漿水飲料,過完年就在市場上全面推廣。
目前,甘肅隴漿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在武山縣城關鎮的清池村、韓川村,洛門鎮的新龍村、金剛村等7個村建設了種植基地,并與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利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式新興農業,聯起當地農民就業、致富的新鏈條。
“從6月份正式投入生產以來,公司的銷售額達到300多萬元,收購使用新鮮蔬菜達360多噸,蔬菜的供應量遠遠趕不上生產需求。”王兵說,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引導農戶加大蔬菜的種植面積,并派遣專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免費指導種植戶的蔬菜種植技能。
農戶種菜忙
在武山縣洛門鎮新龍村綠夢園農民專業合作社里,記者看到了產業前端的蔬菜種植帶給農戶實實在在的變化。
新龍村歷來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但是由于沒有固定的銷售渠道,蔬菜價格忽高忽低,很不穩定,村民們種植的信心經常受到打擊。就拿包菜來說,今年上半年一斤一毛錢,辛苦大半年,村民連人工費都賺不到。綠夢園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新龍說,如今,村里大部分村民和甘肅隴漿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供銷協議,公司以每畝地2萬元的價格保底收購村民手里的蔬菜,旱澇保收,村民們的種植熱情一下子提高了。
“我們這里一畝地能建兩個蔬菜大棚,現在村民家里最少也有三到四個蔬菜大棚,這樣算下來一年收入就能達到三四萬元,一些種植大戶年收入十萬元不成問題。”李新龍笑著說。 如今的新龍村家家戶戶都種蔬菜,到蔬菜收購季節,綠夢園農民專業合作社門口就停滿了大大小小的車,村民們把自家種植的蔬菜收割打包運到合作社,由甘肅隴漿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統一從合作社收購。李新龍告訴記者,這些新鮮蔬菜經過深加工,變成漿水酸菜,擺上城市居民的飯桌。
打工很穩當
在這條致富產業鏈上,受益的不僅僅是最前端種植蔬菜的種植戶,還有在產業末端打工的當地村民。
今年46歲的管軍紅是城關鎮紅溝村村民,2013年因為妻子不幸離世,家中四個兒女無人照料,管軍紅只好放棄外出務工的想法,留在家里照顧兒女。管軍紅沒法外出打工,種地務農便成了一家主要的收入來源,加上四個兒女都要上學,管軍紅的日子過得格外拮據。
“雖然有時候也會到附近的村鎮去打零工,但都是‘三天有活干,四天閑待著’的狀態,再加上要照顧孩子,很多活都沒法去干。”管軍紅告訴記者,今年在村干部和甘肅隴漿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幫助下,自己成了該公司的正式員工,在家門口穩定就業,一個月能拿到3000元的工資,離家近,活兒還輕松。
“在我們公司,像管軍紅一樣的貧困戶還有很多,因為條件限制,他們沒法從事蔬菜種植,公司就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從另外一端幫助他們增收致富。”甘肅隴漿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兵說,漿水酸菜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很多人同時作業,可以解決當地一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這也是作為扶貧企業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