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劉東亮 通訊員王慧敏
中岔村,甘谷縣八里灣鎮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和許多普通的山區村子一樣,因溝壑縱橫、梁峁交錯的自然環境,這里群眾的生產生活曾一度貧窮落后。近年來,甘谷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集中整合各類優勢資源向貧困發起總攻,強基礎、興產業、精準發力補齊短板,逐一殲滅消除貧困,2018年全縣實現整縣脫貧摘帽。而脫貧后的中岔村,更是鼓足干勁,乘勢而為,做活生態、產業、文化三篇文章,成為甘谷縣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樣板。
盛夏時節,走進位于甘谷縣北部山區的里灣鎮中岔村,綠樹掩映水泥路,青瓦白墻新磚房,農耕特色鮮明的廣場,文化氛圍濃厚的景觀長廊,與村內民居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田園圖。微風拂來,清新的空氣夾帶著泥土的芳香,浸潤人心。
“過去,這里到處都是柴草、糞堆,零亂得很。現在經過修整,建了文化廣場,綠化好了,環境美了,感覺和城里人一樣,我們也有休閑健身的場所了。”中岔村村民程守榮樂呵呵地說。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甘谷縣八里灣鎮中岔村把規劃編制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垃圾革命、風貌革命、廁所革命為切入點,按照山水林田路整體協調,污水雨水排放順暢,綠化美化多姿多樣的建設思路,采取項目爭、財政補、群眾籌的辦法,整合資金310萬元,硬化道路,新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幼兒園、文化廣場、休閑長廊等基礎設施,村內面貌煥然一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
今年40歲的王小芳,是從對面山嫁到中岔村來的,平常以務農和照顧家庭為主,生活來源單一,日子過得捉襟見肘。村里成立掛毯加工扶貧車間后,她率先來報名,經過兩個月的培訓,目前已成為扶貧車間的生產能手。同時,村里給她解決了公益性崗位。車間上班之余,她還負責村莊環境衛生清潔。記者見到她時,她剛從打麥場忙完,一邊抹著滾落的汗珠,一邊靦腆地說,“黨的政策這么好,莊稼人又不害怕吃苦,只要勤快些,日子肯定能過好。”扶貧車間為群眾在家門口提供了就業崗位,實現了照顧家庭、作務農活、打工掙錢三不耽誤,成為增加群眾收入的有效途徑。
“去年我們生產的粉條已經銷售一空。每斤均價12元,村里平均每家僅加工粉條一項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中岔粉條勁道爽滑,味道純正,韌性好,口感好,很受消費者的好評。”甘谷縣前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程建林介紹說。
依托當地村民家家土豆種植面積大的優勢,頭腦靈活的中岔村民程建林,秉承千年古法制粉技藝,帶動村民創建合作社,走出了一條加工粉條帶動群眾致富的脫貧新路。
如今,“中岔粉條”通過參加當地政府舉辦的各種名優土特產推介活動,已經小有名氣,在天津、陜西等地打開了很好的銷售市場,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通過粉條、掛毯加工車間的有益嘗試,花椒、蘋果、辣椒等經濟作物的栽植,中岔村的產業發展已初具雛形。
中岔村因擁有一座300多年的古堡而聞名。近年來,中岔村依托古堡文化,培育旅游品牌,全力繪就“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農耕文化旅游畫卷,助推鄉村振興。
按照“一堡三院”的設計風格,在前院文化園內,打造書法碑林,弘揚傳統文化。中院建設鄉村文化大舞臺,開展系列民俗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后院創建農耕文化博物館,搜集了古堡防御時期的部分器械及犁、耙、?頭、風車、扁擔、馬燈等各種近現代農具。一件件農耕用具、老物件,見證時代發展的變化。
“博物館分農耕體驗區、農耕集萃區兩個板塊和一個鄉愁館,共收集了鄉鄰無償捐獻的各類生產生活用具5000余件,陜甘兩省及部分國內書法名家作品上百余幅,是甘谷縣首座農耕博物館,為下一步打造以古堡游覽、水壩垂釣、農耕體驗、碑刻欣賞、鄉村觀光、休閑度假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奠定了較好的發展基礎。”八里灣鎮黨委書記張耀武說。
如今的中岔村,樹立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以綠色家園建設為重點,加大村旁、路旁、宅旁、溝旁“四旁”綠化力度,栽植行道樹1800余株,鋪設綠化帶8100平方米。扎實推進“垃圾革命”,每戶配備“三筐一桶”,建設建筑垃圾填埋場1個,村莊垃圾收集點5個,改造“雙甕式”衛生旱廁149戶,新建公共廁所1座。針對塌房爛院影響村容村貌的難題,拆除“空心房”9座、危舊墻體500余米,清除建筑垃圾230余噸,人居環境日益改善,鄉村旅游產業揚帆起航,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