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促”行動開展以來,甘谷縣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中高位部署、科學謀劃、總體推進,不斷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經濟增長難、立項選擇難、項目籌資難、運行管理難等問題,著力打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實現在促農增收上下功夫、在村級集體經濟增長上見真章。截至6月中旬,全縣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小于5萬元的村為0;5—10萬元47個村,占比11.6 %;10—20萬元280個村,占比69.14%;20萬元以上78個村,占比19.26%。
“黨建引領+支部領辦”。全縣一盤棋、高頻調度、高位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各縣級領導下沉到聯系村指導工作,促進村級集體經濟“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示范,壓實鄉鎮包村領導干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責任,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作為年度考核和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突出“支部領辦”,以“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為理念,全面加大“產業黨支部”建設力度。切實發揮黨組織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的政治引領作用,并通過“四議兩公開”方式讓全體村民參與到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建設中來,確保讓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走在支部領辦“生產線”。
“品牌優先+科學施策”。采取“村申報、鄉審核、縣審定”的三級聯動機制。結合鎮情村情實際,由各村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優勢、亮點特色,先確定發展項目,然后由組織部、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組建工作專班,對準備發展的集體經濟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論證,有效規避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閉眼上馬”的風險和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半途而廢”的風險。磐安鎮利用渭河川道區優質韭菜種植資源,先后打造了“一畝田”燕家胖韭、“三和祥”韭花醬、“宜隆圓”蔬菜等5個品牌,東坪村則利用豐富的林草資源,建設東坪釣魚休閑山莊,發展肉雞養殖,年出欄7.2萬只,年收益20萬元以上;八里灣鎮上岔村立足當前農業生產實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集中連片種植玉米2000余畝,走出了一條盤活土地資源助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多措并舉+凝聚合力”。認真貫徹落實甘谷縣2023年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調度會議精神,全力做好發展產業、開發資源、盤活資產、引進人才、招商引資、共富共享、項目帶動“七篇文章”,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設立村級集體經濟引導資金和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全縣累計投入資金7025萬元,在渭河流域、安禮公路沿線、米谷川區域、沐浴梁流域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132個,各鄉鎮把返鄉青年、退役軍人、鄉賢和閑散勞動力利用起來,成立勞務、物業、家政、外賣等公司12家,以勞務承包的方式承接綠化管護、家政服務、企業后勤、快遞外賣等工作,代收服務費,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建立川帶山、大帶小、強帶弱的集體經濟幫帶機制和利益連結機制,充分調動駐村幫扶工作隊和結對幫扶單位力量,運用幫扶單位的資源力量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積極協調爭取扶持資金和產業項目,搭建與龍頭企業、平臺公司交流合作的橋梁紐帶,幫助幫扶村拓寬收入渠道、提升集體經濟實力。
“自主經營+委托管理”。針對村級集體經濟有自主管理能力的村,注重“指導+監督”,構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引領,專業人員報到”的機制,針對村級集體經濟無自主管理能力的村,采取“委托管理”方式,將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委托相關企業進行管理,有效降低發展風險。出臺村級集體經濟財務管理辦法,健全完善村級集體經濟內部經營管理與監督的制約機制以及村賬鄉代管、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財務公開等制度,防止侵占、流失集體資產等現象,確保項目管理規范運行。古坡鎮瓦泉峪村充分挖掘旅游資源優勢,成立了甘谷縣秦牧旅游景區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相鄰4村抱團取暖,采取資金入股的方式推行跨村聯營,深挖旅游資源,做足山水文章,年收益達30余萬元;金山鎮米谷川村黨支部領辦華夏邦農合作社聯合社,利用中央扶持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50萬元,整合東西部對接幫扶項目資金150萬元,新建冷庫1座,扶貧車間1個,配套電商運營中心、扶貧超市、培訓中心、育苗基地、科普示范園等實施5個,由華夏邦農合作社聯合社負責經營管理;引進綠源、旭豐源2家合作社流轉土地30余畝,中車集團援建鋼架大棚4座,種植有機蔬菜,發展訂單農業,年收入40余萬元。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