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鎮位于甘谷縣東北部,距離縣城17公里,下轄1個社區、36個行政村,共有1.2萬戶4.6萬人,現有基層黨組織40個,黨員1118名。今年以來,安遠鎮堅持把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建強支部、培優產業、引進人才、聯農帶農等關鍵措施,持續推動村集體經濟“提檔升級”。目前全鎮村集體經濟總收入452.1526萬元,同比增長264.47%,村均收入12.55萬元。其中5萬元以上36個村,占比100%;10萬元及以上32個村,占比88%;16萬元以上8個村,占比 22%;20萬元以上 1個村,占比2.7%,實現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壯大。
一是推動支部標準化,強化戰斗堡壘。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研究出臺了科級領導包抓村集體經濟和行政村書記工作實績掛鉤村集體經濟兩項機制,黨委班子成員普遍建立黨建聯系點,定期對36個村黨支部全面考評,評定好、中、差類別等次,按照先進支部抓示范、中間抓提升、后進抓整頓要求,壓實責任,分類指導,整體提升,切實將黨的組織力轉化為發展村集體積極的有效途徑,確保黨員干部時時刻刻繃緊弦、拉滿弓、鉚足勁。
二是推動模式多元化,強化集體積累。全面推行村“兩委”成員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級經濟組織負責人,采取“聯村抱團”“入股聯營”“合作社+公司+農戶”等模式,引導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形式入股,帶動群眾共同增收致富。利用中央三部委扶持壯大集體經濟項目資金400萬元發展食用菌、線辣椒、萬壽菊、肉牛、蘋果等產業,預計增加村集體收入40萬元,村黨組織凝聚群眾服務發展能力不斷提升。比如,安遠鎮鞏川村入股聯營的方式,將群眾土地按每畝600元的標準流轉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再由村集體打破地塊界限,回填沙坑、平整土地后,以“土地銀行”形式入股合作社經營,每年新增村集體分紅7.5萬元以上。
三是推動人才集聚化,強化智力支撐。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引導在外能人回鄉創業反哺家鄉,招引15名在外務工經商成功人士發展實體經濟,新培育本土實用技術人才36名,致富能手210名,懂農愛農、扎根農村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比如,安遠鎮引進武漢生物科級工程學院大學生回鄉創業建成菌棒生產基地,建成占地40畝大棚20座,種植紅松茸大棚12個,創新種植榆黃菇、平菇、香菇等菌類,每年為村集體穩定增收18萬元,菌棒年收入超過150萬元以上,基地常年為周邊鄉鎮供應優質菌棒,帶動走上特色產業增收“快車道”。
四是推動發展融合化,強化產業聯農。依托散渡河流域產業帶區位優勢,產業帶沿線村圍繞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鄉村旅游,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進各類專業種養合作社9家,先后發展現代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基地10個,全鎮冷鏈物流儲存量達到1.95萬噸,帶動農戶1200余戶,每年增加村集體積累80萬元以上。與此同時,產業帶沿線黨支部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創建“黨建+實踐站+基地”“基地+志愿者+農戶”服務模式,組織志愿服務隊走進地頭服務,深入困難家庭開展關愛幫扶,積極創建“楓橋式+”示范村、無邪教示范村,示范帶動全鎮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確保真正發揮聯農帶農富農效應。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