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興,則百業興,發展現代農業,必先發展農田水利。鄉村振興,蔬菜產業,更離不開水利工程的強有力支撐。自“三抓三促”行動開展以來,甘谷縣緊緊圍繞“守底線、促發展、謀振興”目標,全力踐行新時代治水思路,復活“生命渠” 答好“民生卷”,為助力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水利保障。
永濟灌渠位于磐安鎮渭河段南岸,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全長11.44公里,是甘谷縣全力打造的渭河川道區設施蔬菜示范基地,蔬菜種植、果樹種植以及特色農作物生產已形成規模,反季節蔬菜遠銷省內外,是全國和甘肅省的重點特色蔬菜供給基地。基地中“甘谷辣椒”、“甘谷大蔥”、“甘谷大白菜”等響譽全國,永濟灌區已成為磐安鎮渭河南北兩岸20個行政村發展特色農業生產的“命脈”。
由于近年來河道取砂、渭河河床自然下切、主流偏移等自然因素,使河水不能完全流入取水口,引水能力逐漸降低,引水量不能滿足灌溉用水需求;部分渠道襯砌結構老化、裂縫、坍塌、失修損壞,滲漏嚴重。雖曾先后多次對永濟渠進行過維修改造,有效改善了灌區灌溉條件,但遠遠不能滿足萬畝良田灌溉需求。加之部分支渠沒有改造,造成部分農田不能有效灌溉,嚴重制約當地蔬菜產業發展,老百姓對永濟渠改造期盼已久。
“三抓三促”行動開展以來,甘谷縣委、政府緊盯群眾期盼,把永濟渠渠首改造工程列為全縣民生實事項目之一,抓住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基礎設施改善等關鍵環節,加快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步伐,多方調研、科學研判,全面落實領導干部包抓項目制度,積極向上爭取。殷殷期盼,必有回響,永濟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今年被省列農村水利惠民項目。
該項目計劃投資1403多萬元,其中,中央投資980萬元,省級配套資金196萬元。主要建設渠首溢流壩1座、消力池1座、海漫1座、溢流壩擋墻144米、貼坡式堤防240米,改造支渠10公里、配套出水口951座、涵管5座,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111座,新建量水設施5處,預計10月底竣工通水。
截至目前,已完成項目建設任務的45%,120米溢流壩面板和消力池基礎澆筑完畢,66米右岸擋墻澆筑完畢,建設U30支渠3016米,項目建成后,將改善灌溉面積1.96萬畝,大大提高渠系輸水效率和農業生產效益。
永濟渠的改造興建,將迅速補齊灌區灌排工程基礎設施短板,有效解決磐安鎮1.15萬畝韭菜種植區域灌溉難的問題,徹底解決灌溉渠道水跑、冒、滴、漏等現象。對于磐安鎮群眾來說,是千載難逢的一件大喜事。從項目動工的那一刻起,群眾就看到了擴大蔬菜產業的希望。同時,灌區形成“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技到戶”的農業生產新面貌,“河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的人水和諧人居環境新格局,推動全域無垃圾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使農村面貌換然一新。
據了解,灌區正常運行年灌溉面積為19600畝,按照設計灌區灌溉制度、主要種植作物比例及正常運行年的灌溉面積進行灌溉效益測算,新增農產品總量249.70萬公斤,灌區農田灌溉農業綜合產值為3941.29萬元,比基準現狀年農業綜合產值2652.85萬元增加1288.44萬元。按灌溉效益分攤系數0.5計算,共新增灌溉效益644.22萬元,平均每畝新增灌溉效益328.68元/ 畝。
永濟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將歷史性改善群眾渴盼已久的缺水問題,為進一步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業提供農田灌溉保障,使“三品一標”特色農產品產量、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至此,一條萬民期盼已久的“生命渠”,即將迎來“復活”。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