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一座城市的記憶
□王存錄
![](/Files262/BeyondPic/2023-5/19/20200327043621221.jpg)
(一)
國有其史,方有其志。一座城市從初創到繁榮,都有道不完的回憶,述不完的故事。甘谷是隴右久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從上古伏羲時代一路走來,歷經數千年歷史風雨的浸潤激蕩,東西文明的碰撞合璧,逐步融入近現代社會,步入新時代,這里有孕育華夏文明的母親河—渭河,有傳唱千年的“伏羲爺生在古風臺”的古老民謠,有秦人的發祥之地毛家坪遺址,有聞名遐邇的“絲路明珠”大像山石窟,有風景迤邐的古坡大草原,有崇圣尚賢的文廟大成殿,有歷代文人雅居的民居街巷,這些在穿越了無數個寒來暑往的輪回后,依然清晰如昨,浸潤得這片土地深邃博大、古韻悠悠,裝點得這片土地風情萬種,搖曳多姿。
(二)
水是文明的起源,山是歷史的背影。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古人居必依河,行必溯水。河流是城市誕生的搖籃,也是城市發展的見證,幾乎所有生活在城市的人們,都有關于河流的美好回憶,而心中的那條河也被親切地稱為母親河。甘谷,地處隴東南腹地。一條渭河,是甘谷的生命之源;一尊朱圉山,是甘谷的龍脈所在。一川兩山勾勒出甘谷自然地理的基本風貌。黃河最大支流渭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歷史名山朱圉山挺撥于南,隴右主山六盤山綿延于北。渭水與朱山,相依相偎,亙古如斯。千百年來,悠悠渭河,滋潤著甘谷大地,記錄著甘谷的榮辱興衰;巍巍朱山,佑護著甘谷大地,鐫刻著甘谷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
![](/Files262/BeyondPic/2023-5/19/20221205105538943.jpg)
(三)
年輪,是歲月的痕跡;典籍,是活著的歷史。人的年輪寫在臉上,樹的年輪藏在樹干里,一座城市的年輪往往濃縮在其所在地域的文獻典籍中。透過歷史的煙云,沐浴盛世的榮光,甘谷這片古老的土地,曾被一次次載入歷史的典籍之中,而最令人激動與驕傲的莫過于司馬遷、張衡、杜甫等名人惜墨如金的一筆: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
——《史記▪秦本紀》
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漢陽,東漢郡名,治所在今甘肅省甘谷縣)
——張衡《四愁詩》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杜甫《游伏羌》
回望當年,看似那不經意的一筆,讓歷史的風雅之花,芬芳千年,在時光的天空下獨留一份清香,讓甘谷通過一個個文化符號, 在時間的長河里銜接起一幅幅歷史畫卷, 展示了和展示著這座古老縣城博大、 深邃的獨特魅力。
甘谷古稱“冀”,是秦人的重要發祥之地,是全國縣制肇始之地。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置冀縣,迄今2700余年,素享“華夏第一縣”美譽。今天,當我們翻閱這些承載著滄桑歷史的一部部典籍,回望甘谷從古縣城到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足跡,那一個個沉淀在歲月深處的文字像一根根繡針,穿梭萬年光景,繡出千古的文明;像根植于渭水河畔的一粒粒種子,在時光的澆灌下,茁壯成長。
![](/Files262/BeyondPic/2023-5/19/20221205115833530.jpg)
(四)
地名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一個地名就是一個故事,是沉淀在歲月深處的文化記憶。甘谷深棲于隴右大地,黃土高原與百里秦川在這里交會。古時的甘谷,融合著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農耕文明的基因,這里也因此成為兩種文明碰撞的地方。那些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兵戈往事,改編而來的英雄傳奇故事,至今仍流傳在甘谷民間。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西夏軍隊進犯中原,甘谷成為北宋防御敵侵的重要屏障。在主帥楊文廣的指揮下,北宋軍隊憑借篳篥城修建的防御工事,成功瓦解了西夏軍隊的進攻,并最終大破來犯之敵。為了紀念這場勝利,宋神宗下詔賜篳篥城名“甘谷堡”。甘谷一名便由此走入了中國的歷史。
甘谷,古稱冀縣,又叫伏羌,今名甘谷。縣名幾經更改,城址多有變遷。歷經千年歲月,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始終銘記著這段歷史。1962年,天水市行政區劃改革,甘谷最終成為這片土地的名字。伴隨著千年前輝煌勝利的名字,甘谷正續寫著隴右大地時代變遷的歷史樂章。
(五)
名人鄉賢,是一個城市的精神高地、文化標記,是歷史饋贈后人的一筆豐厚財富,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引領者與實踐者。
朱圉蒼蒼,渭水泱泱。行走在甘谷歷史文化的長廊中,起伏的山水,收藏著蒼郁的歷史,沉積著歲月的成熟,記錄著一代又一代甘谷兒女發奮圖強的感人故事。千百年來,從甘谷這塊悠久的土地上,相繼走出過人文始祖伏羲,孔門七十二賢人石作蜀,蜀漢大將軍姜伯約,唐代國子大成尹守貞,甘肅明代第一位進士王恪以及人稱關西師表的鞏建豐,被左宗棠譽為“隴右讀書人”的王心如,近、當代著名愛國人士、辛亥老人魏紹武,參加過“西安事變”的中國共產黨人原燁,享譽隴上的著名書法家魏學文等一大批名人賢哲……他們是甘谷的驕傲,擎起了甘谷歷史和文化的豐碑;他們是甘谷學子的楷模,激勵了和激勵著一代代甘谷兒女奮發圖強、走南闖北,讓文化的風雅之花,開遍古冀大地,讓文明的和暢惠風,吹遍甘谷城鄉,孕育了崇文重教、明禮重義的文化風格,形成了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人文特色……這些風格和特色獨具魅力,風情迤邐,深深融入城市血脈,造就了甘谷——這座千年古城的生命與底蘊、稟賦與氣質;見證了甘谷——這座歷史名城的發展與變遷、后勁與活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時至今日,為什么甘谷的教育仍能享譽隴上,甘谷的文化仍能如此郁郁蔥蔥,追根溯源,歸根結底,那是因為文化的血脈傳承有序,一脈相承。
![](/Files262/BeyondPic/2023-5/19/20200930013732582.jpg)
(六)
紅色,是新時代甘谷最鮮亮的底色。甘谷不僅是一座歷史文化之城,也是一座紅色革命之城。甘肅是紅軍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從西秦嶺到祁連山,從臘子口到會寧城,都留下了紅軍的足跡。在紅軍長征中多次經過甘肅境內的縣域中,甘谷就是其中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先后五過甘谷,在這里紅軍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促進了甘谷人民的覺醒,并在這片土地上,與甘谷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與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留下了許多紅色印記。1938年6月,在中共甘肅工委的直接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在天水地區的第一個秘密黨支部——中共甘谷縣城區支部建立,標志著甘谷從此有了黨的組織。1939年2月,中共隴南臨時工委在甘谷成立。同年3月分設在南街文廟和大像山上的國立五中甘谷分校黨支部成立。中共隴南臨時工委和城區黨支部、分校黨支部的成立,加強了對甘谷黨組織活動的領導,促進了黨員發展,掀起了抗日宣傳和黨組織發展的高潮。1939年4月底,甘谷20多名黨員,在城南天門山上舉行了中共甘谷縣委成立大會。至此,中國共產黨在天水地區的第一個縣委——中共甘谷縣委正式成立,點燃了黨在甘谷的第一支火炬。回望從天門山第一個縣委建立到1949年甘谷解放,從改革春風到圓夢小康,昨天的故事與今天的奮斗一脈相承,先輩們的偉大精神深蘊在每個甘谷兒女的靈魂中,歷歲月而常新,行天下而不朽。
![](/Files262/BeyondPic/2023-5/19/20200709102942570.jpg)
(七)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文化,讓城市更美麗。一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的支撐,更離不開文化資源的滋養。一座梵宇輝煌的大像山,一座古樸典雅的文廟大成殿,一個百年老字號甘谷辣椒,一條日新月異的新城路,一杯烹茗怡心的罐罐茶,一碗味淳情濃的漿水面,都記憶著甘谷這座城市的史脈與傳衍,展示著甘谷這座城市的寬廣與深厚,彰顯著甘谷這座城市的個性和氣質。炙熱的夏夜,當我們駐足大像山下,像山路氣貫長虹,迤邐延展,讓一座城有了通透的筋脈,有了華麗的底氣。它連接東西,輻射南北,直通60萬甘谷兒女的煙火日常、幸福安暖。如水的秋夜,立于冀城路,觀望如蓮花盛開的街燈,于蒼穹之下,恍若架起一座如珠的星橋,不近不遠地環城而立,讓甘谷的夜,延伸出無限光明與詩意來。有時感覺在一座城里生活時間久了,就會在相看兩不厭的日升月落里,細數她的“家珍”,就會越來越懂她,越惦著她的好、她的美。就像千百次走過大像山公園,走過冀城廣場,走過康莊路一樣,甘谷的街哪條胖哪條瘦,哪條朝東哪條向西,你閉上眼都不會走錯,那一幅幅似曾相識之畫圖,一串串駁雜斑斕之塵事,一幢幢拔地而起之高樓,一條條暢通南北之大道,無不凝結著前人的心血與汗水,承載著先賢的執著與期盼,昭示著后人的承傳與超越。
踏上新征程,奮進新時代。讓我們回望,甘谷與時代同行的發展軌跡;讓我們駐足,感受千年古城的歷史滄桑;讓我們聆聽,珍藏在歲月深處的甘谷文化故事……
回眸歷史,是期待,更是拓進。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