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3-4/26/20221014044006309.jpg)
甘谷天門山,屹立于甘谷縣城正南一里,因其山由三峰組成,形如筆架,故又稱筆架山。其山靈秀,其史綿長,蒼翠之間蘊涵一縣之文脈。倚天門之屏障,滋冀水之甘澤,冀城興矣,文化勃焉!
清志記:“ 天門山,邑南一里。”又云:
“ 邑南主山,三峰挺秀,若筆架然。春月芳草凄芊,山花絢爛,游人陟中峰,登眺攬勝。”
意為天門山三峰挺秀,如同筆架,春天芳草萋萋,山花絢爛,引來游人漫步其中,登高遠眺,一覽勝景。故稱為“天門春曉”,為清代縣八景之一。
![](/Files262/BeyondPic/2023-4/26/20200416100117685.jpg)
(一)天門
天門,中國古代指角、宿兩顆星之間。《史記·天官書》:“蒼帝行德,天門為之開。”《晉書·天文志》:“角二星為天關,其間天門也,其內天庭也。”可見,天門是古代星象用語,屬于天官們劃分的天象圖譜。
天,顧名思義即天宮。門,即天宮之門,上帝所居紫微宮門也。神話傳說中的天宮大門,即南天門。
佛教典籍《法苑珠林》:“頭為殿堂,額為天門。”將人的額比作天門。另外,中醫也將“天門”一詞也引用作穴位名稱,位于眉心至前發際一線。
可見,天門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天宮之門,二是人體穴位。紫薇天宮之門是天門的本義。
![](/Files262/BeyondPic/2023-4/26/20230125041427191.jpg)
(二)天門山
甘谷天門山,居縣之正南位,古代堪輿學以為乾宮所在,象征著天宮。又因東西兩側峰如天之門闕,故稱天門山。
自古以來,甘谷縣之主軸線皆以天門山為中心軸,在城防體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謂天門,實乃一縣之闕門。若南山為一縣之首,天門則如冀城之額,呼其為甘谷之首山,亦不為過。另外,甘谷天門山的得名,還與五岳之首——泰山有關。
![](/Files262/BeyondPic/2023-4/26/20200804101245484.jpg)
(三)天門山與泰山信仰
泰山頂有南天門,是泰山岱頂的門戶,山北有北天門與其相對。甘谷天門山與泰山有著深厚淵源,因為天門山頂有東岳廟,即供奉泰山神。清志云:
“ 東岳廟,南一里天門山巔。”又“ 南關內有關帝廟,關外天門山頂有泰山廟。”
泰山神,又稱東岳天齊大帝,全名為東岳天齊仁圣大帝,道教民俗神,由古代崇奉泰山的民俗發展而來。泰山亦名岱山、岱宗、東岳,在山東省泰安縣境,山勢特別高峻,泰山為五岳之首,群山之祖。中國古代各朝各代帝王大都要朝祭泰山,舉行隆重祭奠儀式。歷代泰山神進行加封。對泰山神的信仰起源很早。商周之時,齊地(今山東)信仰泰山神極盛。戰國以后,成為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禪圣地,秦漢時為天子的封禪圣地。其后,歷代帝王都對泰山神加以褒封,唐玄宗封之為“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封為“東岳天齊仁圣大帝”。
泰山神,戴蒼碧七稱冠,著青袍乘青龍,佩通陽太平印。古代各地多有東岳廟,每年夏歷三月二十八為祭祀日。這就是甘谷天門山“三月八”民俗來歷。
古時的泰山信仰在甘谷渭河以南盛行的原因,一是舊時官方提倡,二是人們對生活的祈愿。
泰山信仰,更是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體現。從帝王的追求,百姓的向往。一種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生命觀,隨著信仰的傳播到全國各地,無形中加強了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統一。泰山信仰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Files262/BeyondPic/2023-4/26/20200804101437851.jpg)
(四)天門春曉
天門山,最美三月天。山頂有東岳廟,邀三五摯友,會臨山巔,一覽冀川,美不勝收,心曠神怡。
《天門春曉》
(清)邑令 侯新嚴
天門清峻豁吟眸,春笑宜人曉更幽。
麥陌如鱗山裹繡,苔岑有約我重游。
《天門春曉》
(清)邑令 曹思義
秦隴名山眼底收,天門翠叢更無侔。
云開平野田疇繡,霧散高城樓舍稠。
三百年前,兩位伏羌縣令登臨天門山,天門清峻,春山更幽,極富情懷。三月,除了欣賞晚春的紅情綠意,還能感受山下的天門雨霽。
![](/Files262/BeyondPic/2023-4/26/20221014043729592.jpg)
(五)天門雨霽
天門山下有龍王廟,“山西足下有龍王廟各一宇,井四口。”并有官設雷雨壇,“雷雨壇,南郭一里。乾隆三十三年知縣周銑捐資重修。”設龍王廟和雷雨壇是為了祈雨禳災,清志里有記載了建龍王廟的原因:“ 龍王廟,在筆架山之西麓,乾隆十五年知縣事□濤因對面北山后多雹雨傷禾,創修鎮之。”因為北山下冰雹傷害莊稼,故而在山下設廟鎮之。或許,雨中的天門山才是最美的,那是古人的追求與祈盼。而這滿山的翠色,才是最有情的。
站在郁郁蔥蔥之中,不禁想起父親曾說起,他們在城關中學讀高中時,學校常組織他們在天門山種樹,課間時,也常和同學跑到山上游玩。于是,我每次登臨天門山,又多了一份遐想,說不定那一棵樹,就是父親和同學們栽種的,這樣,我對天門山更多了一種情愫。
自古以來,有多少人登山遠眺,多少人上山植樹,才有了這綠水朱山花點翠,白梨紅杏錦生妍。
《天門春曉》
邑人 駱繼賓
綠水朱山花點翠,白梨紅杏錦生妍。
春風一蕩融和后,托得物華顯渭川。
松柏翠、槐梨白、紅杏錦繡桃爭妍;春風漾,馨香溢,山色有無游人醉。幾人辨古今,悠悠。
俱往矣,昔日的泰山信仰變成了今天的民俗,廟會發展成了春游會,成為甘谷人的新民俗。“三月八”成為天門山又一名片。一場屬于甘谷人的文化饕餮盛宴。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