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促”行動開展以來,甘谷縣以“三抓三促”行動為抓手,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省、市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著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提質增效。
一是抓學習促提升,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入腦入心。全縣各級黨組織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學習計劃,靈活采取組建宣傳隊、設置宣傳專欄、運用新媒體等多種方式,教育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切實增強民族團結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宣傳、統戰、民宗等部門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八進”活動,全面拓展創建活動主陣地、主渠道,在全社會形成各顯特色、精彩紛呈的宣傳教育格局。借助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在賓館、商超、車站、廣場等公共區域開展各類宣傳活動,大力營造創建濃厚氛圍。各鄉鎮、各單位、各宗教活動場所持續化、常態化、專題系統化學習《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全面縱深開展“道中華”欄目學習宣傳推介工作,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學校、進社群、進人心,利用甘谷新聞網、甘谷融媒公眾號等宣傳平臺,以首頁推介、置頂推廣等多種方式,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各族群眾積極學習。
二是抓執行促落實,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走深走實。以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以學校民族團結育苗工程、幸福社區共建共享工程、鄉村振興發展工程、提升黨政干部民族工作能力建設工程、企業民族團結互助共贏工程、軍民互學共建工程、民族團結進步輿論引導工程、民族團結進步景區提升工程、宗教活動場所助力創城工程、勞務輸出品牌工程等“十大工程”為抓手,以“八進”為著力點,廣泛動員干部群眾和社會各階層力量,大力營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濃厚氛圍,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開展“結友誼對子、促共同進步”、“送政策、送法律、送文化、送技能、送服務”下基層等活動,使各族干部群眾團結和睦、關系融洽。積極開展民族團結“好車間、好班組、好員工”評比活動,引導促進各族職工之間加深了解,增進感情。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全縣各中小學校組織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手抄報、征文、知識競賽等活動,推動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依托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旅游景區優勢資源,打造天門山同心亭、民族長廊、民族團結主題公園、禮辛鎮紅色教育基地和姜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宗教政策法規學習月”活動,深化“黨親國好法大”“愛國主義黨史教育”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旗、法律法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進”宗教活動場所工作。繼續發揚人民軍隊維護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鞏固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新型軍政軍民關系,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連隊政治教育計劃,廣泛開展黨史、軍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學習教育活動。廣泛征集、開發、儲備崗位信息,準確掌握務工地企業用工信息,組織開展“春風行動”等線上線下招聘活動,暢通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就業渠道。
三是抓效能促發展,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見行見效。積極推進城市民族工作網格化、精細化管理模式,把基層民族宗教工作納入基層綜治工作、融入城鄉社區網格,按照“定網格、定人員、定職責、定制度、定重點、定考核”要求,調整和充實網格員隊伍,切實提升創建工作,鞏固和發展民族和睦、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幸福社區共建共享工程為載體,著力構建“幸福社區+民族團結”新模式。結合我縣實際,打造完成大像山景區、天門山景區、六峰鎮姜家莊、六峰社區、西關社區、伏羲學校、禮辛鎮紅色教育基地等市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其中西關社區被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努力形成了“創建一個、影響一面、帶動一片”的良好效應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大交融格局。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