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谷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和省委《實施細則》,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實戰化運行為目標,突出矛盾糾紛多元化調處、分析研判信息化支撐、管理服務精細化保障三大工作重點,積極探索“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在實現縣、鄉鎮和村(社區)三級綜治中心全覆蓋的基礎上,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著力推進各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不斷提高各級綜治中心實戰應用成效。
抓規范建設,搭建綜合治理平臺。充分發揮縣綜治中心“集中辦”作用,按照“六有”“八化”目標,規范設立綜合協調室、治安防控室、指揮調度室、矛盾糾紛調解室、心理咨詢室,依托信訪接待大廳,組織公檢法司和民政、住建等12個部門進駐,將綜治和信訪工作高度融合,一體接待群眾,一體調處矛盾糾紛。充分發揮鄉鎮綜治中心“一體辦”作用,依托鄉鎮政務(便民)服務中心,整合派出所、信訪、司法、民政、社保等多方力量進駐中心,設立視頻監控室、糾紛調解室、網格化服務管理室等功能室,打造一體化治理平臺,統一受理群眾來信來訪和事項辦理。充分發揮村(社區)綜治中心“綜合辦”作用,突出服務功能,依托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便民工作臺、綜合服務室、治安聯防室等功能區域,為群眾提供各項便民服務。
抓實戰運行,推促矛盾糾紛調處。建立了“信息采集—分析研判—分流轉辦—問題化解—結果反饋—督導考核”辦理流程,對排摸發現的矛盾糾紛和風險隱患,網格員能夠現場處理的辦結后直接上傳歸檔,不能現場辦理的上報村(社區)綜治中心處置辦理,村(社區)綜治中心不能解決的逐級上報,由縣、鄉鎮綜治中心現場調處或分流轉辦相關職能部門限時處置并跟蹤督辦,處理完畢后逐級反饋并登記歸檔,有效破解了社會治理末端基層“看得見”問題卻無權處置,而職能部門“管得著”卻“看不見”的難題,讓“看得見”“管得著”無縫銜接。縣、鄉鎮綜治中心均建立了由平安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人民調解隊伍構成的調解專家庫,將非信訪類糾紛分流導入調解程序,充分發揮專業調解組織作用,全面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和風險隱患。縣綜治中心著力打造“絲路法語”調解室,由律師事務所指派律師定期入駐縣綜治中心,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給予法律援助,配合相關窗口、部門解決矛盾糾紛,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惠民。
抓信息支撐,提高排查化解效率。充分發揮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信息管理系統作用,組織各鄉鎮、相關行業調解機構入駐平臺,充實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力量,在線下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的同時,同步錄入系統,進行網上事件分流交辦和督辦考核,將線下信息收集處置與線上數據跟蹤管理有機融合,實現從信息收集到矛盾化解全流程、閉環式動態管理,形成科學、精準、高效的工作網絡。推動命案預警預測預防系統的深度應用,及時錄入預警信息,組織開展調處化解,確保信息錄入與化解調處同步進行、同頻共振,有效防止“民轉刑”、“刑轉命”案事件發生。廣泛張貼“天水五治”微信小程序二維碼,動員廣大群眾掃碼反映事項和矛盾糾紛,進一步拓寬群眾訴求反映渠道,實現簡單事項當即答復,復雜事項轉派處理,疑難事項聯動辦理。全縣各級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基層網格員和網格工作輔助人員均全部安裝使用“天水綜治”APP,常態化開展信息采集、事件上報、分流轉辦等工作,構建了縣、鄉鎮、村(社區)、網格從上到下的督抓落實機制和從下到上的采集報送機制,做到了“一平臺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攬子解決”,實現群眾反映訴求和矛盾糾紛上下聯動處置、及時高效化解。
抓制度機制,提升服務管理質效。按照群眾訴求“兜底式”受理、“全流程”辦理、“全周期”管理的要求,健全完善并嚴格執行首問負責制、一次告知制、限時辦結制、公開監督制、請示報告制、督辦考核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有效提升了窗口服務、事項辦理規范化水平。分析研判保實效。每月由各級綜治中心對各類渠道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深入研判,形成分析報告,以詳實的數據和圖表形式全面清晰展示全縣社會治安基本情況,分析存在的各類隱患和風險因素,研究提出科學合理的意見建議。日常調度抓落實。縣綜治中心每月召開至少1次全縣綜治中心主任工作會議,聽取鄉鎮綜治中心工作匯報,分析存在問題和不足,提出切實有效的整改措施,有力有序推動重點工作任務落實落細。鄉鎮綜治中心每周召開至少1次工作例會,通報入駐單位人員到崗到位、工作進展情況,安排部署下周工作。強化考核靠責任。每月會同入駐單位對入駐人員進行考核管理,考核結果抄告派駐單位,作為派駐人員評先選優、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通過考核進一步推動作風轉變、激勵擔當作為。將鄉鎮和村(社區)治中心實戰化運行情況納入平安甘谷建設考評內容,加大日常考核權重,對交辦任務完成情況、矛盾糾紛排查處置情況、信息數據采集上報情況等按月通報,把考核工作落實到日常具體工作上、貫穿于一件件矛盾糾紛化解中。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