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2-12/28/20221226045129546.jpg)
12月26日,政協甘谷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委員協商議政發言大會上,來自各界別的10位政協委員緊緊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議政發言,建言獻策。
![](/Files262/BeyondPic/2022-12/28/20221226075841695.jpg)
重視醫療人才培養 建立長效激勵機制
縣政協委員 鞏凱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近年來,我縣的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有了顯著提升,然而人才瓶頸問題卻成為了制約發展的短板。主要表現為:一是服務時間短,幫扶效果不夠明顯。今年,“百名專家人才下基層助推鄉村振興”活動中,共有4名市級專家對我縣4家縣級醫療機構進行專業技術幫扶,由于幫扶時限短,幫扶成效不顯著,在幫帶基層人才隊伍方面還有待提升,建議延長市級專家扎根基層幫扶的時間。二是幫扶范圍窄,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近年來,醫療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群眾對衛生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專家對口幫扶,只能解決一個階段,一個專科的群眾就醫需求,在全面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三是現有編制限制醫療事業發展。現階段,由于醫療機構招聘人員受到原有編制限制,在自主招聘編外人員時,護理人員居多,臨床醫生較少。其身份、工資待遇、養老等方面與編內人員有一定差距,工作積極性不高,人員在崗穩定性差,其工資主要由醫院自主承擔,醫院負擔持續加重。四是崗位設置結構還需進一步改善。全縣醫療衛生專業技術晉升中,由于中高級崗位設置少,許多專技人員一直受到中高級崗位編制限制,多年不能晉升,影響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為此建議:
一要增加醫務人員編制。目前,醫療系統差額與自收自支編制并存,形成體制內的分配不平衡,不利于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建議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及公立醫院編制標準,以床人比為基礎重新核編、核人,將自收自支空編轉化為財政差額空編,并增加一批差額編制,以緩解醫院人才引進方面的困境。我縣各鄉鎮衛生院項目人員還有251人沒有編制,建議增加編制解決項目人員入編問題。
二要落實人才引進備案制。進一步放寬醫療衛生單位選人用人政策,建議在滿編的情況下,由公立醫院提出用編申請,先行辦理人員錄用手續,與正式在編人員實行相同待遇,待醫院差額編制出現空編時,再正式入編。進一步調整崗位設置職數,增加醫院高級職稱崗位設置數,最大程度調動廣大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三要推動多種人才引進方式。如柔性引進上級醫院學科帶頭人,以“歸根工程”郭順林名醫工作室、楊碎勝乳腺工作室等成功范例為范本,通過線上培訓、線下指導、遠程會診相結合的形式拓展業務范圍,提升診斷水平。
四要加強高層次人才激勵機制。人才培養是一個周期性很長的工作,建議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配套獎勵、激勵政策,方便基層單位引進留住專業技術人才。一方面擴寬基層醫院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員招聘權限,解決人員編制,放寬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在中級、高級職稱評選的權限,最大限度地調動緊缺專業技術人員向基層流動,進一步調動基層人員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采取定期聯絡、走訪、座談、慰問等方式,加大日常聯絡、常態培養、擴大發展空間。切實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才能使之安心留在甘谷,為甘谷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五要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引領作用。建議衛生管理部門統籌安排,積極推動縣域內高學歷、高職稱人員,如尉萬春博士后團隊在各自專業領域內開展系統培訓,精準設置課程,擴大教育培訓覆蓋面,使全縣醫療水平同步提升。
六要加大鄉鎮衛生院人才培養力度。衛生院要加強人才培養,以50種基本病種為導向,堅持學用結合,根據百姓就醫實際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計劃,要求培 養進修人員能將學到的技術投入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進修結束后要利用院內、科內講座等形式將學到的技術推廣開來。逐步在鄉鎮衛生院增收病人,以50種基本病種為導向,爭取將95%基礎疾病患者留在縣內,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少出縣”。為嚴格執行縣域內上下轉診機制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同時醫保、衛生管理部門要進行督導。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