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2-12/28/20221226045129546.jpg)
12月26日,政協甘谷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委員協商議政發言大會上,來自各界別的10位政協委員緊緊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議政發言,建言獻策。
![](/Files262/BeyondPic/2022-12/28/20221226075232480.jpg)
加強農業信息技術融合 提高智慧農業生產水平
縣政協委員 姚雅蘭
我縣智慧農業主要布局在一些農業示范區、以及條件優越的農業企業園區。例如磐安鎮謝家坪村所轄區域內建成的以蔬菜為主體的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安遠鎮隴上椒百畝辣椒育苗基地等。智慧農業在我縣生態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僅限于農業生產經營方面,總體上我縣智慧農業發展應用還處于初步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缺乏智慧農業發展的中長期整體戰略規劃。目前,我縣農業電子商務、物聯網生產系統、農產品數字物流配送等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最主要的是農業各個環節及各產業鏈之間缺乏緊密銜接,制約了我縣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和系統升級。由于智慧農業涉及的應用領域較廣,我縣智慧農業的發展重點、發展模式、方法推進以及企業和相關單位如何協同創新、共促發展等問題都需要相關部門進行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二是我縣廣大農村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技術研發與集成和使用標準等均需突破。雖然隨著寬帶技術、5G技術、智能終端的普及,突破了物聯網應用瓶頸,物聯網技術已在安防、電力、交通、物流、醫療、食品藥品溯源、環境監控、大棚農業等方面得到應用,但真正實現物聯網技術在智慧農業中的廣泛應用還有待提高和發展。三是有關智慧農業科學研究的水平仍不高。企業和相關單位在智慧農業方面的研究投入不足,嚴重制約著我縣智慧農業的發展和應用。四是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的智慧農業,還缺乏相應的人才。目前我縣農村高素質人力資本流失嚴重,留守農民的年齡、文化、性別結構不協調,年齡偏高、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且以女性為主,對互聯網信息技術了解應用較少,現代化農業生產意識比較淡薄。合作社、農業企業也缺乏高素質研究人員和科技推廣人員。
為此建議:
(一)制定發展戰略規劃。首先要制定我縣智慧農業的總體發展規劃,其次要制定各鄉鎮、各村的實施規劃。總體規劃和各層級規劃中要明確智慧農業的具體建設內容和目標,要配以相應的扶持政策,還要建立穩定的資金籌措及投入機制。在實踐層面,應通過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引導、項目規劃和發展謀劃,形成政府主導、農民參與、企業建設、社會支持的智慧農業發展大格局。我縣還應構建智慧農業發展智庫,從頂層設計和專業技術領域對智慧農業的發展進行全局謀劃和目標設計。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加快發展設施農業、現代種業標準化、養殖業等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及流通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和服務社會化,都需要一些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支持,如電網、互聯網、手機網絡和計算機網絡等,加強并完善我縣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三)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政府應在政策、資金、物資、人力方面加大對我縣智慧農業建設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多渠道媒體在農村全方位宣傳智慧農業,調整農民文化水平、年齡、性別結構,鼓勵他們主動創業創新。其次,充分發揮運營成功的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的示范帶頭作用,組織農民定期參觀了解智慧農業運行模式,深入學習如何建設管理智慧農業。
(四)推進機械設備提檔升級。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建設統籌兼顧引水、排水、蓄水、灌溉等多種功能的水利工程,實現節水灌溉、綠色灌溉、數字化灌溉。改善牲畜禽舍現狀,推進通風、采陽、溫控、清理垃圾以及餌料投喂自動化建設,建立全封閉式現代化種養殖舍棚。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