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甘谷丨甘谷山川形勝之“筆墨紙硯”探跡
□王存錄
![](/Files262/BeyondPic/2022-11/19/20221119105005260.jpg)
甘谷城居渭水河谷之間,北嶺脈屬六盤余脈所環抱。黃土覆蓋北山之巔;南山遠接岷山,多峭壁懸崖,風景殊佳。通志云鼉峰東峙,朱圉西雄,天門枕其南,清渭環于北,山皆復嶺,水不通舟,扼關輔而通玉門,接涇原而控蜀漢,孔道繁難,隴右之要區也。
其名山朱圉,其大川渭河。邑人以縣南來星塔、柳湖、冀川、硯窩臺,喻之為筆墨紙硯之文房四寶,又合筆架山(天門山),運用之妙,意象之美,令人稱絕,歷代文士多有贊詠,皆以為盛。
![](/Files262/BeyondPic/2022-11/19/20221119123907439.jpg)
邑之筆——來星塔
來星塔,又名南塔。位于縣城東南,天門山正東之柳家坪。山勢高峻,聳立其巔。清志云:“縣治之龍即從此分來,轉北行至柳家坪后,起土屋大頂,乃邑之權星也。”
來星塔者,奎星來聚之塔也。《孝經·援神契》曰:奎主文章。清光緒八年(1882年),邑令廣公履新伏地(甘谷),以奎星不顯,文風不振,遂相地起塔,筆補造化,點壯自然之闕,以振文風。塔建成后,文人學子摩踵接趾而來,登臨遠眺,抒懷詠志,頗具雁塔題名之風。
今塔重建于1999年,為密檐樓閣式空心磚塔,六棱七層,塔高31.6米,底徑5米。塔身層開券龕拱門,碧青琉璃瓦披檐,頂層四周開月窗。塔頂上懸九重相輪,置寶珠塔剎。塔內設螺旋月梯,拾階而上,可直登頂層。登塔遠望,可盡冀川。所謂上懸銅串九重,下為重樓閣道;日則芒騰蒼昊,升云戴日;夜則輝映河漢,遙指天權。
南塔聳立南山之巔,恰似一支筆擎天而立。古人以筆喻之,以求文采斐然,高中魁元。今天,南塔是一支時代之筆,激勵青少年學子勤奮好學,磨煉毅志,立志成才,報效祖國,書寫精彩人生;激勵甘谷各界人士,砥礪奮斗,開拓創新,書寫嶄新華章。
![](/Files262/BeyondPic/2022-11/19/20221119120159101.jpg)
邑之墨——柳湖
墨,書墨也。書寫顏料。《周禮》云:“史占墨”,占卜時,史官在龜甲上點墨占卜。墨,為繩墨。古人云:物仰其墨。萬物有其準繩。規繩矩墨。墨很早就被賦予了文化價值。
柳湖,為甘谷城東一天然湖泊。因其與筆架山、南塔等景觀相連,被喻為墨池,即蘸墨、洗筆硯之池。
清志云:“邑屬雍州,古大澤地也。”遠古時期的甘谷,有大湖澤,蓋因地勢低洼,積水成澤。這也是柳湖的成因,是古大澤的延續和縮影。先民傍水而居,滋養于斯,繁息于斯,柳湖逐漸成為人們心中的人文景觀和文化意象。
湖水如鏡,岸柳垂金。月明之時,南塔倒影水中,如筆蘸墨。磨墨濡毫之姿態。清鞏建豐在柳湖濱開館授徒,臨池講學。清光緒年間,在柳湖邊建文昌宮。清同治年間,朱圉書院也由城西遷建柳湖附近。柳湖成為縣域文化鼎盛之地,聲名鵲起。
今之柳湖,水域雖減,但昔日風貌猶存,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柳湖必將會越來越美,成為永恒的墨池,永不枯竭。
![](/Files262/BeyondPic/2022-11/19/20221119123736253.jpg)
邑之紙——冀川
歷史如同演劇,地理就是舞臺。冀川,是冀人的舞臺。川者,貫穿通流水也。甘谷三面環山,中有渭河。清志云:渭河,發源鳥鼠,流經朱圉,遴縣北東注石峽入秦州圓川,雖有沖崩,而頗資灌溉。《虞書》曰:“浚畎澮距川。言深浚畎澮之水,會為川也。” 渭水自黑水峽至岑峽,南北十一水注之,遂成百里平川。以冀水為重,故有冀川、冀城之名。
甘谷為古冀戎地,東通關陜,西控甘涼,南達興漢,北抵寧朔,為往來沖要之地。渭水中流,從黑水到石峽,從朱圉到鼉峰,造就了百里沃野,如同玉帛長卷,悠悠千載歲月,形成了浩蕩的歷史長卷。
古人書契多用竹簡,將縑帛等謂之紙。渭水東流,清澈如帛,故將冀川比之于帛。甘谷人以川為紙,書寫了幾千載文明史。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秦伐冀戎、漢辟絲路、隗囂割據、蜀漢之爭、唐鑿石窟、宋金之戰、紅軍長征等重大歷史事件,也涌現出伏羲、石作蜀、姜 維、黃虞再、鞏建豐、王 權等一批杰出的歷史人物。
清志論曰:城池之高深,孰筑孰浚,當事者自必經猷謀畫而有以立萬年不拔之基矣。古人認為,城池之高深,筑造與疏浚,必須經過謀劃,才能用有萬年不拔之基。民國時期,有人感慨:“吾人每登天門之巔,俯視全川,方矩堤畔,我河山之偉大,先人建造之不易也。”然而,歷史風云跌宕,高城深池已不復存在。中國工農紅軍五過甘谷,為甘谷撒下了革命火種,點亮東方第一抹璀璨的晨曦。冀川依舊是,換了人間。新時代的甘谷,雄心壯志,落紙云煙,續寫著壯麗新篇章。
![](/Files262/BeyondPic/2022-11/19/20200804101245484.jpg)
邑之硯——硯窩臺
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硯臺,供研墨、調墨之用。硯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書寫工具之一,是數千年中國文明與文化的象征。筆墨紙硯,硯之名居殿軍,然而硯之重,當居首。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云:“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收索,可與終身俱者,惟硯而已。”硯起源于石磨盤,從山間之石,經過精雕細琢,輾轉至文人書齋,點黛文字,耀明典章。
硯為墨之所資,無硯不成墨。古之硯,為研磨器,經研磨,方成顏料,才能繪天地萬物之色,書古今千秋之文。先秦石硯、魏晉瓷硯、唐代陶硯、宋代抄手石硯,漢代有石硯,魏晉以后,墨品可直接手持研用。形制《文房四譜》記載:“方如地體,圓似天常”。
器以載道。良硯為礪友,無硯不能載其道。“石不能言最可人”最具文人雅士之思想情操。古人云:“武夫寶劍,文人寶硯”,視若拱璧,顧尋斯硯,乃生翰墨。
甘谷縣硯臺,位于天門山之東麓,南依天門,北接沃壤,今雖僻遠,古為甘谷人出川之重要通道,從此處上山過天門隘,即為邑之南大門,出入往來的必經之路。古往今來,多少人離鄉別土,載譽還鄉,經此邁上第一臺階,又是回鄉第一踏石。
硯窩臺,代表了甘谷的山川之利、貨殖之資、富民之本,筆酣墨飽,筆耕硯田。
![](/Files262/BeyondPic/2022-11/19/20221014044006309.jpg)
筆架——天門山
天門山位于縣南一里,為邑之主山,三峰挺秀,宛如筆架,俗名筆架山。清志云:“從權星龍行里余,又向西橫結筆架三山,到頭一峰犁頭火星降下落脈,縣基負焉。”筆架山峰為冀城屏障,其左有華蓋、天馬、旗鼓諸山,其右延至石峽堡,結成龜鼉水口,諸山排列獻秀,層巒疊嶂,茂林確石。
天門,中國古代指角、宿兩顆星之間。《史記·天官書》:“蒼帝行德,天門為之開。”《晉書·天文志》:“角二星為天關,其間天門也,其內天庭也。” 自古以來,甘谷縣之主軸線皆以天門山為中心軸,在城防體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謂天門,實乃一縣之闕門。
清志云:“東岳廟,南一里天門山巔。”山巔有東岳廟,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1年),今有一株宋代牡丹尚存。
天門春曉位居邑八景之首,春月芳草凄芊,山花絢爛,“綠水朱山花點翠,白梨紅杏錦生妍。”(清駱繼賓),今又廣植花木,猶以梅、杏、牡丹三園為盛,游人登眺覽勝,心曠神怡。
古人建塔起閣,為振興人文之舉,激勵學子高山景行,競攀文峰。然而點壯河山,崇尚文教的盛名之下,難掩百業不興、民生凋敝之相。當今百年巨變,新時代甘谷百業復興,奮進在新征程路上,冀川、南塔、柳湖、天門山舊貌換新顏,是生態文明發展的新成果,傳統文化綻放出新時代甘谷的人文精神,如清渭不息,匯流江海。
![](/Files262/BeyondPic/2022-11/19/20221119123805542.jpg)
(新聞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