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甘谷縣委、縣政府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產能,把建設冬小麥標準化生產示范點作為穩住“三農”基本盤和保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向好的底線和基礎。以地膜、種子、植保、沃土、農機五大科技增糧行動為抓手,高標準打造東北、西北片區糧油生產示范基地,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縣共完成冬小麥種植33.35萬畝,在13鄉鎮建成冬小麥生產基地20.6萬畝,全力打造了八里灣張家坪流域、金山鎮米谷川、西坪鎮蓮花臺等萬畝示范區6個,清溪河流域千畝示范點12個,形成了連點成線、連線成片、跨片成帶的冬小麥種植格局。
一是高標準保障良種供應。制定印發了《甘谷縣2022年秋播冬小麥品種布局意見》,按照抗病、抗旱、抗寒、豐產、穩產的原則,在農技人員多年試驗示范總結的基礎上,按不同區劃類型,實行多抗源品種合理搭配,大力推廣了蘭大211、中梁34號、天選55號等優質良種19個,確保良種率達到95%以上。調運蘭大211、天選54等優質小麥種子158.4噸、油菜種子2.18噸,全力保障全縣高標準糧油生產基地建設。
二是高標準集成示范技術。以全膜覆土穴播小麥技術推廣為技術支撐,大力推廣精量半精量播種、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高效技術,綜合運用增施有機肥、綠肥壓青、深翻旋耕、土壤調理劑等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舉措,全面推行“六統一”(統一覆膜、統一旋耕、統一施肥、統一良種、統一拌種、統一穴播),進行標準化生產,減少保育周期,提升糧食綜合產能。全縣完成冬小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30.8萬畝,施用配方肥720噸,舉辦各類培訓310場次,發放冬小麥標準化栽培教材1500余冊、各類宣傳資料6000余份,有效保障冬小麥標準化栽培技術的普及推廣應用。
三是高標準推進全程機械化。為全面提高冬小麥生產示范基地機械化栽培程度,從全縣范圍調集覆膜機、旋耕機、一體化覆膜播種機、拖拉機等機械設備,全力保障示范區全程機械化耕種。秋冬種耕種開展以來,全縣共投入各類機械2000余臺(套),大力提高作業效率和作業標準,確保工作質量。培植發展36家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糧食作物農機服務,創建農機、植保類社會化服務組織23家。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統防統治、機械化耕作等集成技術應用推廣力度,不斷提高科技種田能力和糧食單產水平。
四是高標準強化要素保障。進一步健全完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農機具政府補貼方案,擴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覆蓋面,穩定農民收益預期,保障種糧群眾收益,廣泛調動廣大群眾種糧積極性。依托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項目、社會化服務補貼項目建設,不斷加大冬小麥等糧食作物資金保障力度,保障工作有序推進。全縣共籌集整合撂荒地整治、一次性種糧補貼、社會化服務等財政專項資金1013萬元用于冬小麥示范基地建設,調運地膜55噸,專用肥20噸,扶持發展種糧大戶12家,社會化服務新型經營主體13家,為示范基地建設工作順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