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谷縣持續推動扶貧車間向就業幫扶車間(鄉村就業工廠)轉型升級,規范引導車間健康持續發展,累計建成運營就業幫扶車間83家、鄉村就業工廠26家,產品涵蓋服裝鞋類、特色農產品、手工編織等17個種類,年產值達2億元左右,吸納就業4600多人(其中監測對象1600余人),務工群眾月平均工資2000元左右。
一是緊盯吸納就業,強化政策扶持。出臺了一次性獎補、貼息貸款、土地廠房租金減免及用水用電補貼等方面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推動扶貧車間快速發展。突出指導性,定期召開推進會、調度會,交流工作經驗、探討發展方向,有針對性提出“四個一批”轉型升級思路,為各類車間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突出針對性,出臺《全面推進扶貧車間向鄉村振興就業工廠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對現有車間進行全面摸底清理和核查認定,按照不同條件,分別認定為就業幫扶車間和鄉村就業工廠,由縣政府統一授牌。突出操作性,健全完善穩崗獎補制度,每月底統計車間穩崗就業情況,對吸納監測對象穩定就業半年以上和1年以上的,分別按1000元/人、2000元/人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補;對吸納10名以上監測對象、且穩定就業半年以上的車間給予2萬元一次性補助。統籌整合部門項目培訓資金,用于務工群眾帶薪培訓,按500元/人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補,既降低了企業負擔,也讓群眾培訓期間有收入。落實物流補貼政策,對車間跨省區調用原料和成品的運輸費用按50%的比例給予補貼。近三年,累計發放各類獎補資金880余萬元。加強金融支持力度,為符合條件的就業幫扶車間開通創業擔保貸款“綠色通道”,縣財政設立扶貧車間專項擔保基金,協調落實貸款1000萬元,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二是緊盯質量提升,有序推進轉型。通過“新建一批‘子母式’車間、轉型一批‘作坊式’車間、升級一批‘標準化’車間、整頓一批‘后進式’車間”,分類分步引導車間轉型升級,逐步實現高質量發展。新建一批“子母式”車間,支持引進加工類企業到我縣工業園區建設鄉村振興就業工廠,將生產車間布設在“母公司”,將加工“子車間”布設在鄉村,打造“1+N”的“子母式”發展新模式。轉型一批“作坊式”車間,對一些發展規模較小、就業人數較少、生產類型單一的幫扶車間,繼續落實扶持政策,幫助增加“造血”功能,保持運營生產穩定,逐步向規模化、企業化目標發展。升級一批“標準化”車間,對運營規范、前景廣闊、條件成熟的幫扶車間,由工信部門納入“個轉企”“小升規”培育計劃,引導升級為鄉村就業工廠,全面落實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各項優惠政策,幫助企業做大做強,不斷優化產業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整頓一批“后進式”車間,對部分運營不規范、市場競爭力不強、收益水平較低的車間,“一企一策”開展提升增效行動,分步實施轉型升級;對少數事實“空殼化”的扶貧車間,建立完善退出機制,引導其按程序摘牌退出,并跟蹤做好務工人員就業服務工作。
三是緊盯穩定增收,完善帶動模式。堅持走幫扶車間和創業就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挖掘發揮地域、資源、產業優勢,培育發展相關聯產業,推動車間融入我縣產業體系,帶動務工群眾持續穩定增收。依托特色產業帶動發展。緊密結合特色產業、龍頭企業、資源稟賦等實際,積極融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將車間建在產業鏈上,將脫貧勞動力穩在車間崗上,實現帶動就業與產業發展“雙贏”。其中,在禮辛、安遠、八里灣等鄉鎮支持發展壯大傳統優勢產業,打造果品、辣椒、花椒、中藥材、雜糧等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成功注冊隴上椒、像山印象雜糧、隴姜源漿水、隴上麥積山香醋等8個品牌,農業類幫扶車間得以發展壯大。依托0938服飾和恒遠鞋業,在大像山、六峰、磐安等鄉鎮發展服裝生產和制鞋產業集群,推動服裝產業由半成品代加工向全產業鏈發展,工業類就業工廠實現轉型升級。依托東西部協作帶動就業。把結對共建就業幫扶車間(鄉村就業工廠)作為提升東西部勞務協作、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紐帶和基地,通過政府引導、協議引進、企業與企業合作等方式,爭取天津市東麗區和定點幫扶單位中車集團在資金、技術、管理、訂單等方面的支持。至目前,東西部協作共建就業幫扶車間18個,吸納帶動就業680多人,其中脫貧勞動力260余人。依托地域文化帶動創收。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通過騰達實業、雅路人麻編等公司,大力發展亞麻加工、麻編鞋制品等集研發、銷售為一體的就業幫扶車間(鄉村就業工廠),既傳承了民族文化,又帶動了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五小產業”發展,有效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向現代產業工人轉型。同時,把就業幫扶車間(鄉村就業工廠)作為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倡導移風易俗、化解基層矛盾的陣地,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2300余場次,開辟了鄉村治理新載體,提振了脫貧群眾精氣神。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