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青石路,穿過寫著“石門關”的村口,走進大卜峪村內,清新自然的秀美風光,原汁原味的民風民俗,“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畫卷映入眼簾。只見潺潺藉河水清澈透底、順流而下,河兩旁,坐落著獨具農家特色的院落,既傳承古風古韻,又不失現代舒適,一幅“村在畫中、戶在樹中、人在綠中”的農家自然村莊景觀,盡顯美麗鄉村魅力,倍受縣內外游客青睞。
古坡鎮大卜峪村距離甘谷縣城35公里,位于縣城南部山區,藉河穿村而過,村內自然風光怡人。全村轄陽坡、陰坡、羅家莊、王家灣、三才溝門、三才溝6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179戶791人,共有耕地面積1270畝,人均耕地1.63畝,傳統經濟收入以務工和畜牧養殖為主。
近年來,大卜峪村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推進“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省級鄉村建設行動示范村,大力發展農家樂、特色民宿和休閑觀光游相結合的特色鄉村旅游,建成了集“生態觀光、民宿接待、網紅打卡、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型村莊,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美、鄉村繁榮,取得了良好成效。現創建為“省級文旅鄉村振興樣板村”、“東西部協作鄉村振興示范村”。
堅持規劃先行,提升建設質量。按照“景村融合”建設思路,堅持量體裁衣、精準施策,采取“實地考察+座談論證等方式”,聘請專家對村莊進行長遠整體規劃,找準村莊定位,突出村莊特色,明確切入點,分年度推進實施,著力打造集“生態觀光、民宿接待、網紅打卡、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型村莊,全力推動鄉村振興縱深發展。
整治村域環境,扮靚村莊顏值。突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扎實推進“四清三拆一改”工作,先后拆除村內違章建筑、空心房、殘垣斷壁等制約發展鄉村旅游的障礙,布設垃圾桶,對垃圾進行集中清運,確保干凈整潔;新建便民及景觀橋、美化墻體、鋪設步道等,著力提升村內基礎設施整體水平,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深化全域無垃圾治理行動,探索建立了“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環境衛生長效管護機制。開展了以“五化六美”為標準的“美麗庭院”創建行動,每季度開展1次“美麗庭院”“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推動形成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勤儉持家的精神風貌,持續優化人居環境,提升鄉村品質。
破解發展瓶頸,培育富民產業。著眼把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讓“綠水青山”變成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立足大卜峪村優美的自然環境,新建集住宿、餐飲為一體的特色民宿農家樂,讓游客感受到的是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接觸到的是鄉里鄉親率真淳樸的情感;不老泉的甘冽爽口吸引眾多養生達人來此取水,稱之為無可替代的天然養生極品水;生態文明實踐基地讓游客親近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了寓教于樂的目的;萬壽菊競相綻放,吸引來眾多游客觀賞打卡,為鄉村旅游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為群眾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美化雙贏;發展“五小產業”,扶持特色土蜂養殖產業,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眾多景點的打造帶動了群眾多渠道就業、多途徑增收,有效破解了制約大卜峪村村民致富的發展瓶頸。
創新治理方式,提升善治水平。以服務群眾、文明養成、氛圍營造為核心,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為鄉村治理的有力抓手,按照群眾“點單”,志愿者“接單”的方式,推進志愿服務工作更好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服務百姓民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規民約、民風家風,依托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性自治組織,讓村民充分參與議事決策。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和“巾幗家美”積分超市兌換等活動,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新思想改變舊面貌,用小活動發揮大作用,推動形成移風易俗除陋習、文明向上樹新風的良好氛圍。
如今,古坡鎮大卜峪村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關心支持下,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正逐步建設成為美麗宜居的家園、增收致富的田園、休閑觀光的公園、寄托鄉愁的故園、投資興業的樂園,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點帶村”鄉村旅游發展新路子。
眼下,古坡鎮大卜峪村正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緊圍繞全域旅游發展目標,以鄉村建設為支撐,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著力點,進一步優化調整產業布局,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持續在特色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提升、治理能力提升、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推動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加大投資旅游設施建設,重點在游玩項目、經營攤位、旅游設施等方面加大資金支持,延伸旅游產業鏈條,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增創群眾經濟收入夯實基礎,致力于做優青山綠水大生態,做活依山傍水大資源,做好顯山露水大文章,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