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1/BeyondPic/2022-4/23/20220422041815953.jpg)
甘谷縣城鄉社區管控組按照省市縣的決策部署,壓實“四方”責任,完善常態化防控機制,織密外防輸入網絡,始終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強化來甘返甘人員提前報備和排查管控工作,落實重點人員居家隔離、測溫驗碼等防控措施,抓好小區各項防控措施落實,繼續嚴控各類聚集性活動,有序推動形成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全力以赴推進常態化科學化精準化疫情防控工作。
加強組織領導,一盤棋統籌發力。認真傳達學習中央和省市疫情防控工作指示要求,引導全體黨員干部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克服僥幸心理、松勁心態和厭戰情緒,樹牢一盤棋意識,緊盯社區管控量大面廣、任務繁重、力量不足的實際,探索建立“縣級領導、鄉鎮負責人、鄉鎮包抓干部、社區工作者、共建單位負責人”五級網格長負責制。結合縣情制定了鎮、村疫情防控工作實施方案,成立六個工作組,圍繞工作任務,采取得力措施,周密實施,積極做好各項應對工作。
![](/Files261/BeyondPic/2022-4/23/20220422041836921.jpg)
加強防控宣傳,一口徑集中引導。始終把音箱喇叭在小區、樓棟、單元微信群宣傳作為居民小區群眾接收疫情信息最直接途徑,設置宣傳點,循環播放疫情防控政策知識和個人防護措施,教育引導廣大群眾不聚集扎堆、不閑逛聊天,出門自覺佩戴口罩、掃碼測溫,切實提高防范意識,自覺做好自我防護。同時,發放倡議書、告知書60000余份、電子顯示屏播放宣傳標語等多種方式,全方位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引導小區居民關注權威發布,不信謠、不傳謠,切實消除憂慮和恐懼心理。在各村、社區(小區)醒目位置懸掛張貼“閉環管理措施流程圖”和“常態化疫情防控流程圖”。指導來(返)甘人員熟悉掌握管理流程。
加強人員排摸,一張網聯動覆蓋。堅持全面防控、常態防控與重點防控相結合,把“外防輸入”作為重點,按照排查“快、準、全”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小區住戶、外出人員、近期來(返)甘人員、擬來(返)甘人員、居家隔離人員、健康監測人員“六類”臺賬,組織機關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物業管理人員開展三次“敲門”排摸行動;針對4月15日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會議要求,城鄉社區管控組對全縣各村、各小區常住人口、流動人口和在外人員進行了精準排摸,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對重點來(返)甘人員家庭成員進行全面摸排、核實情況、登記信息,共排查3月7日以來累計來(返)甘人員15131人,4月1日以來累計擬來(返)甘人員報備1504人,做到了排查摸底全方位、無死角、零遺漏。
![](/Files261/BeyondPic/2022-4/23/20220422041854144.jpg)
加強小區管控,一面旗示范引領。堅持把加強小區人員管控作為控制疫情蔓延、切斷疫情傳播的關鍵環節,建立居民小區人員出入“一測二問三查四登記”管控機制,設立黨員先鋒崗,組織引導包保單位黨員干部在疫情防控中當先鋒、作表率,全面落實小區人員出入登記、掃碼測溫、核查來(返)甘人員地址、健康碼、行程碼等各項措施。按照“人、物、環境”同防原則,著力加強重點來(返)甘人員管控力度,全面落實居家隔離、健康監測、核酸檢測、日常消殺等各項防控措施,做到了重點人群管控到位,切實織密織牢了疫情防控安全防護網。值班人員引導小區居民在疫情防控期間,無接觸式收取快遞。并做好快遞物品的消殺工作。
加強健康監測,一本賬居家管控。城鄉社區管控組對解除集中隔離人員督促相關鄉鎮落實了居家隔離和村社管控措施,第一時間與解除集中隔離人員簽訂了《解除集中隔離居家健康監測承諾書》;從中高風險區來(返)甘人員,落實居家健康監測,簽訂《居家健康監測人員承諾書》,分別由所屬鄉鎮、包保單位和村(社區)負責人三方簽字,落實相關防疫措施。提醒相關鄉鎮和衛生院定期開展核酸檢測、心理疏導、生活服務等工作,嚴格遵守單人單間、足不出戶等規定,落實居家健康監測人員實施“一人一策”,減少感染風險,有效阻斷了疫情傳播風險。
![](/Files261/BeyondPic/2022-4/23/20220422041910576.jpg)
加強督查問效,一把尺“測量到底”。城鄉社區管控組組建16個督查組,分白班和夜班對小區值守、核酸檢測、“六類臺賬”等工作輪番督查,充分認識當前疫情防控嚴峻形勢,樹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壓實包保小區責任,建立健全臺賬,對小區進出人員測溫驗碼并登記,及時勸阻未戴口罩或口罩佩戴不規范的人員,開展排查摸底告知等工作都堅持的較好。始終緊繃疫情防控這根弦,堅決鞏固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督查組嚴肅督查紀律,帶著問題點對點督查,一把尺子“量到底”,先后對11家包保單位17名值班人員因落實疫情防控措施不到位、排摸數據不精準、核酸檢測進度緩慢等問題進行問責處理,并跟蹤進行了整改。確保各項疫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