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近年來,甘肅省甘谷縣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結合當地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積極引導廣大農村婦女開展“炕頭經濟”、“居家經濟”,提高婦女勞動技能,拓寬增收空間,為貧困家庭增收致富再開新路。
眼下,地處渭水中游地區的甘肅省甘谷縣已經結束秋收,許多農村婦女都閑了下來,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甘谷縣六峰鎮村民李換第正在利用農閑時節一邊坐在自家炕頭上抓緊完成鎮上扶貧車間的國外麻鞋訂單,一邊照看著剛上小學的孩子完成家庭作業。
今年51歲的李換第是土生土長的甘谷縣人,家里共有六個孩子。2017年以前,除了老大結婚成家了以外,其他5個孩子還都在上學,是縣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她告訴記者,甘谷縣這個地方主要以農業為主,他家共有半畝地,過去,每年一過完春節,孩子他爸就會出去打工,家里就剩下了孩子和老人,農閑時也沒什么事情做,一家幾口人全指望著地里的莊稼和男人外出打工掙錢養家,生活質量也上不去。
“十三五”以來,特別是2017年新一輪東西扶貧協作以來,東麗區委、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強化對接交流,拓展協作領域,加大幫扶力度,開創了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協作交流的新局面,為甘谷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強勁動力。經過兩地政府、鄉鎮、村三級黨委深入調研,逐戶了解情況,仔細分析每家每戶的難題,提出“炕頭經濟”這一發展思路,充分利用農閑時間發展手工藝經濟,使大部分農村婦女有事干、有錢賺,鎮政府協調各專業合作社、電子商務平臺,想方設法擴寬銷路,排除發展阻力,讓每家每戶從根本上脫貧致富。
好路子不怕沒人走。李換第拿到了扶貧車間的第一批手工編織活。由扶貧車間定期將加工貨源送到她家,完成后再由扶貧車間進村回收,并定期結算加工費。由于“炕頭經濟”具有靈活性,再加上能免費參加培訓等利好政策,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熟練掌握編織技術的李換第靠著一雙巧手讓她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產業扶貧更需要根據扶貧對象實際,量身定制脫貧對象能夠干、愿意干、見效快的“短平快”項目。甘谷縣的“炕頭經濟”正是抓住農村留守婦女、老人等“半勞力”人數眾多、時間充足、出不得遠門、干不了重活等特點,因勢利導開發適合其特點和需求的手工編織等項目,技能門檻較低,增收效果較好,讓“半勞力”們能夠盡快上手,足不出門即能實現穩定就業、持續增收,可謂抓到了點子上、捏到了穴位處。
2020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東麗區在專項對接甘谷縣鞏固脫貧成果及發展需求后,聚焦脫貧不穩定人口與邊緣易致貧人口,為防止因疫情給“炕頭經濟”產品帶來的銷售不利影響,東麗區又積極組織區內消費扶貧館與甘谷縣扶貧車間簽訂訂購協議,從而提升邊緣群體收入的穩定性。目前,“炕頭經濟”正通過“巾幗帶頭人+企業+基地+貧困婦女”的生產流程模式和“互聯網+電商+實體店”的營銷模式,在全縣部分鄉鎮建立了編織基地,居家就業的當地群眾近千人,產品遠銷天津、北京、上海、廣州及海外等城市,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初冬時節,村莊、田野都披上了寒霜,李換第家的炕頭溫暖舒適,坐在炕頭繼續編織的李換第就像村民們希望的那樣:“炕頭經濟”越燒越熱。農閑人不閑,增收民心甜,正成為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甘谷縣農村生活的新風景。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