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6/BeyondPic/2018-12/17/1812172156deace4721cc8f0c6.png)
進入冬季,天氣變冷,但在甘谷縣謝家灣鄉張家坪村,各家門前院子一片歡聲笑語,熱鬧非凡,走近一看,原來是群眾正圍在一起采摘冬花,村里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Files256/BeyondPic/2018-12/17/181217215658bd14226b9c4e62.jpg)
中藥材在甘谷縣已經有50多年的種植歷史,在甘谷縣渭河北山海拔1500米以上黃地高原高山區域,氣候相對高寒陰濕,年降雨量500MM左右,這個區域非常適宜中藥材種植,尤其在謝家灣鄉、新興鎮的姚楊公路沿線,金山鄉、八里灣鄉等地區,多年來,群眾一直種植黨參,這里種植的黨參條長白嫩,營養豐富,品質優良,成為一種名貴中藥材。近年來,農民種植的黨參每畝收入8000——10000元之間,純收入在5000——7000元之間,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來源。
![](/Files256/BeyondPic/2018-12/17/1812172156c98cc54a52a8dd50.jpg)
為了探索貧困山區群眾引進推廣農業先進技術,發展旱作農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發揮帶動示范作用,2014年,甘谷縣謝家灣鄉張家坪村群眾成立了甘谷欣榮現代農業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現有辦公場所1處100平方米,有會員96戶,有各類農機具38臺,基地內配套農機路15條8公里,建設人工影響天氣炮點1處。主要開展推廣農業先進技術、發展旱作農業、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業生產資料的經營;種植旱作農業多桿多穗紫玉米,架豆王、辣椒、馬鈴薯為主的蔬菜、中藥材,養殖循環農業的發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為合作社員的農產品提供銷售、加工、運輸、貯藏服務。按照合作社+農戶的形式,2013年,合作社還引進試驗種植多桿多穗紫玉米512畝。目前合作社合作社基地共1286畝,建成核桃基地600多畝,套種架豆王324畝,黨參450畝,冬花300畝。犁地全部使用旋耕機,播種用鋪膜機,點種用點播機,由于基地集中連片,全部實現梯田化,實行統一經營,推廣農機化作業,提高了生產效率。
![](/Files256/BeyondPic/2018-12/17/181217215684c36a488929cd04.jpg)
針對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缺少勞力的狀況,在種植黨參時,合作社推廣小型旋耕機起壟,人工放苗的方法,極大地提高了種植效率,但收挖黨參一直是人工作業,在技術上沒有突破,去年合作社積極與隴西中藥材市場聯系,從山東引進了一種收挖黨參的機械設備,并聯合改造試驗,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Files256/BeyondPic/2018-12/17/181217215641eda4e5417d0da3.jpg)
合作社負責人楊愛紅介紹,甘谷歷來就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特別是黨參、款冬花等中藥材因其種植管理技術簡單易學,加之市場前景相對穩定,已成為貧困山區群眾特別是婦女群眾特別看好的經濟作物之一。他們合作社雖規模小,不是高大尚,沒有一分貸款,但投資少,見效快,社員抱團取火,非常樂意。今年按照合作社+農戶的形式,試種冬花獲得成功,鮮冬花每公斤20元,畝均收入超過5000元,最高的接近8000元,每天來合作社采摘冬花的周邊村的婦女30多人。目前,甘谷欣榮現代農業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甘谷、武山兩縣四鄉12000多農戶,示范帶動種植黨參10100畝,架豆王1450畝,鮮冬花2000畝。
![](/Files256/BeyondPic/2018-12/17/1812172156d00eb102fba3ca9e.jpg)
甘谷欣榮現代農業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進程中,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出了符合貧困山區依靠產業種植的一條致富“路”,拓寬了當地農民穩定增收的渠道;為當地農民搭建了一座過河的“橋”,加快小農戶與大市場的聯結;合作社還建成了一道防火的“墻”,增強了當地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合作社與當地農民搭建了一個連心的“家”,激發貧困群眾內生的動力,提升了專業合作社帶動能力。(供稿:張國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