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甘谷>>正文
甘谷:下足“繡花”功夫 打好產業脫貧攻堅戰(圖)
(2018/8/16 16:59:28)  來源:甘谷縣委外宣辦  打印本頁

  產業興則民富,找準致富的產業,是決勝脫貧的核心。在決戰決勝整縣脫貧的沖刺階段,甘谷縣緊盯蔬菜、養殖、林果、勞務等主導產業,一方面在長效產業提質增效上下功夫,一方面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出城進村”,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扶貧車間”,立竿見影地讓貧困群眾在短時間內增收致富。并結合“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三變”改革的有益探索,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產業扶貧新模式,為增強群眾造血功能注入強勁動力。

  打造綠色產業發展新引擎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甘谷縣磐安鎮“河北五坪”區域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內,一座座整齊有序的鋼架大棚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大棚內西紅柿、芹菜、黃瓜、辣椒等各類時令蔬菜鮮嫩欲滴、長勢喜人。

  家住裴家坪村的裴增泉今年53歲,早年和村里人一樣一年四季出外打工,又沒有掌握啥技術掙不了錢,1995年回到了村里正趕上全縣發展大棚蔬菜產業的機遇搞起了設施蔬菜。如今,家里有14座蔬菜大棚,年均純收入達10萬元以上。

  見到裴增泉時,他正在大棚內忙著耕菜地,倒茬種小甘藍,忙的不說乎。 “一個大棚一年倒三茬,每畝收入平均在3萬元以上,精耕細作雖然累點,可收益比過去的露天蔬菜好了很多。”激發土地新活力,因地制宜興產業,讓裴增泉有了可觀的收入。

  據甘谷縣蔬菜中心主任金菊琴介紹,甘谷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涉及磐安鎮謝家坪、李家坪、裴家坪、五甲坪、十甲坪5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2550畝,蔬菜種植面積10100畝,年產各類鮮菜9.94萬噸,產值1.32億元,總效益7906萬元。通過塑料大棚的多層覆蓋多茬種植,形成了以“春蘿卜套茄果類套葉菜類”的一年三茬高效種植模式,簡稱“五坪模式”。

  今年又通過“先行試點、區域推進、連片帶動”的方式,優先在磐安鎮汪家莊、楊家莊等蔬菜主產區,示范推廣種植架豆王,新建全鋼架無立柱塑料大棚2000座,占地1000畝,輻射帶動周邊450戶貧困戶增收致富。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更加優質的蔬菜品質增加群眾收入。

  目前,該縣“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村有198個,蔬菜種植面積28.5萬畝,總產值達18.6億元。

  為產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甘谷縣是林果業種植大縣,蘋果品質好,色香味美,廣受顧客青睞,全縣果品種植面積達52萬畝。為了進一步拓寬果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甘谷縣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引導貧困村種養和經銷大戶、積極開展農產品網上交易,構建貧困地區農產品線上線下立體式產銷對接體系。

  去年雙十一期間,甘谷蘋果正式入駐阿里巴巴旗下阿里拍賣平臺,成為阿里拍賣平臺全國第二個、甘肅首個上拍產品,共上拍甘谷蘋果有效標的92個,成交76個,成交量148.6噸,成交金額95萬元,成交轉化率83%,累積圍觀人次達到20000人次以上。“在雙十一期間,我們村依托阿里巴巴網絡拍賣平臺賣了30噸蘋果,收入17萬多元呢!對果農來說致富的路子比以前更寬了,脫貧的信心更足了。”白家灣鄉茍家峴村書記黃碎敏說。

  前不久,在杭州舉行的2018年阿里拍賣特殊資產交易會上,甘谷縣作為“全國第二例甘肅第一例”在拍賣平臺上拍農產品的縣域應邀參加。會上,甘谷縣提供了一項特殊競拍標的物---“貧困戶蘋果樹采摘權”,每棵樹以1000元的底價起拍,在不足10分鐘的時間內,22棵蘋果樹采摘權以22000元成交,實現了較高的溢價。

  “互聯網+產業”讓更多的農產品走出深山,成為北上廣等大城市人們競相爭搶的“香餑餑”,也讓貧困群眾多了一條增收致富的門路,鼓起了“錢袋子”。

  在大石鎮,諸如“我的蘋果和你的舌尖只差一個快遞的距離”這樣的“說說”,一時刷爆了當地果農的朋友圈。南山村的汪軍霞家里有6畝多蘋果園,是一個資深微商,在微信平臺賣蘋果已有三年多時間,去年通過網絡銷售收入了近3萬元。她說,在家里等客商裝箱一斤能賣1.8—2.0元,通過網絡每斤能賣到5元錢,不僅賣上了好價錢,而且還縮短了果子的存放周期,減少了損失。汪軍霞為記者算了一筆細帳。據了解,該鎮去年通過網絡銷售蘋果80萬公斤以上,平均每公斤比常規模式銷售高出4元以上,群眾直接增收達480萬元。

  如今,甘谷縣電子商務服務站遍地開花,僅政府主導建立的服務站多達130多個,涉及貧困村95個,電商網絡交易額達12445萬元。以農超對接、互聯網+銷售、網絡拍賣、果樹認購為一體的產銷發展模式正在引領甘谷果品業發展新潮流。

  “扶貧車間”成為群眾增收新產業

  甘谷縣立足縣情,大膽創新探索,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方式,把原本扎根在大城市的“大工廠”,做成了“小車間”,在貧困群眾家門口建起“扶貧車間”,走出了一條群眾增收、產業發展、企業壯大、多方共贏的脫貧致富新路子。

  今年5月份,甘肅省首個“扶貧車間”在甘谷縣大莊鎮掛牌成立,100多名困難群眾率先實現了華麗轉身,擁有了“車間工人”的新身份,對原本賦閑在家的婦女們來說,一方面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另一方面精神也得到了極大地鼓勵,最重要的是實現了就業、照顧家庭、干農活三兼顧。

  隨著不斷的發展壯大,甘谷縣“扶貧車間”建設亮點頻出、異彩紛呈,工服、校服、麻鞋制作,拉菲帽、汽車坐墊編織等各類“車間”在全縣15個鄉鎮落地生花,并逐步轉向規模化、多樣化、專業化。

  在新興鎮蔡家寺村的“扶貧車間”里,村民李亞麗一邊動作嫻熟的做手工,一邊高興地說:“自從村里辦起扶貧車間以后,我積極報名參加,如今已在這里干了好幾個月了,上個月領到了2200多元,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到外面打工了,每天下班老人、孩子都能照顧,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

  車間負責人李佩琪告訴記者,現在正在趕制的是一批外貿訂單——錫箔紙和工服,像這樣的車間還有2個,目前已吸納貧困群眾近120多個,平均每個人一個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資。

  一個“扶貧車間”就是一個幸福的支點和許多個家庭脫貧的希望。為了加大對“扶貧車間”的支持力度,甘谷縣強化政策頂層設計,制定出臺了《甘谷縣關于推進“扶貧車間”建設的指導意見》。瞄準資金、廠房、訂單、人才等關鍵環節,著力解決企業入駐遇到的困難問題,設立“扶貧車間”專項擔保基金,在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撬動縣內金融機構落實貸款額度1000萬元;對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達到一半以上的車間,財政補貼50%的水電費;整合人社、農業、婦聯等各類培訓項目資金,用于務工群眾帶薪培訓;引導縣內企事業單位將校服、工裝交由“扶貧車間”生產加工,通過中車集團等幫扶單位爭取生產訂單50余萬套。

  目前,甘谷縣已建成運營各類“扶貧車間”52個,帶動貧困群眾就業2300人,計劃年內建成60家以上,帶動3000名以上貧困群眾實現就業增收。

  凝聚合力做大富民產業助脫貧

  緊盯整縣脫貧摘帽這一目標,甘谷縣打破村域鄉界,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凝聚“三位一體”合力,大力實施整流域開發、整片帶推進、綜合配套治理、可持續發展脫貧攻堅新舉措。

  依據區域地理位置、自然生態條件和產業發展布局,將全縣扶貧區域劃分為“清溪河流域特困片區、東北部干旱特困片區、南嶺渠特困片區、南部高寒陰濕特困片區”4大片帶16個流域,高標準建成了陽屲梁、西溝、新集、大道坡、沐浴梁、席家局等14個整流域扶貧綜合開發產業示范基地,花椒、蘋果、核桃等林果產業持續發展壯大。初步建成了渭河川道區百里設施蔬菜長廊和南北淺山區兩條百里林果帶,真正把群眾 “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扶持發展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大產業,有力推動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

  同時,結合農村“三變”改革探索形成了白家灣鄉茍家峴村、安遠鎮老莊村“三變+蘋果產業”,新興鎮康家灘村“三變+辣椒產業”,古坡鎮溝門村“三變+中藥材產業”,大像山鎮“三變+鄉村旅游”等多種發展模式。創建市級改革試點村3個,縣級試點村18個,投入扶持發展資金960多萬元,實現土地資源變資產1.1萬畝、資金變股金1200多萬元、農民變股東2900多戶。

  目前,全縣果品、蔬菜和養殖業分別達到52萬畝、28.5萬畝、260多萬頭(只),總產值分別達到18.08億元、18.6億元、5.35億元,馬鈴薯種植面積18.4萬畝,中藥材面積8.6萬畝。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沖鋒的號角已經吹響,甘谷縣下足“繡花”功夫,在發展產業上出實招、謀良策、求實效,做大做強做優各大產業,為群眾找到增收致富的根本之計。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攝影相關圖片
麥積山大道改造工程正在全速推進 秦州大道項目正在全速推進(圖) 貴州劍河苗族同胞歡度“祈雨節” 迎酷暑 登長城(圖) 致敬,高溫下的工作者!(圖) 濟南大明湖夏日荷花盛開(組圖) 致敬,高溫下的工作者!(組圖) 為城市建設者“送清涼”(圖) 讓“溫暖”的涼意在酷暑中傳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