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一大早,甘谷縣新興鎮柏林峪村幫扶隊員帶著簽約醫生牛雄雄前往王萬勝家。“他家里有兩人患病,要經常去看看。”駐村隊員何永健說。
王萬勝今年50歲,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甲狀腺功能減退,只能干一些輕活。父親王大勤年過七十,患腦外傷后遺癥。父子倆的病情讓這個收入微薄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妻子關宗琴的肩上,她一天忙完家務忙地里,還要抽空去隔壁村子做瓦坯打零工,賺點零用錢補貼家用。
2015年,王萬勝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近年來一系列幫扶,如今的王萬勝享受各類政策性補貼,困頓的日子總算是有點緩解,但提起自己和父親的病他還是愁容滿面。何永健了解到這個情況后,經常關心詢問他的生產生活情況,并宣傳健康扶貧政策,全面落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讓王萬勝重拾生活的信心。
“現在政策好得很!哪里不舒服,可以隨時打電話問簽約醫生,醫生定期來檢查,非常方便。另外,住院報銷比例也高,去年12月我在蘭大二院住院,交了3.5萬元,通過合作醫療報了2萬多元,大病保險報了4000多元,最后自己掏不了多少錢。現在提起看病住院,不像以前那么害怕了。”王萬勝笑著說。
一點一滴的政策關懷,充分激發了王萬勝脫貧致富的潛能。通過鄉村兩級幫扶,王萬勝今年新栽花椒、蘋果各2畝。鎮上還為王萬勝落實了公益性崗位,從4月份開始,王萬勝每月在村里做保潔可領取1000元工資。通過一戶一策精準幫扶,王萬勝家栽上了果椒,村里舉辦果樹栽植技術培訓,他不僅自己學得特別認真,還叫老婆領了果樹管理書籍回家學。最近村里辦起了編織培訓班,王萬勝主動承擔家務,支持老婆關宗琴學習編織技術。現在關宗琴利用農閑之余搞編織,不出家門每月可掙到1400多元。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竟在自己身上變成了現實。王萬勝感激地說:“要不是村里住下了好干部,要不是有黨的好政策,我做夢都想不到,還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家里熱火朝天搞發展,遠方捷報頻傳寄希望。前不久,王萬勝收到在西藏當兵的大兒子王敬武寄來的信,剛轉為一級士官的王敬武每月津貼將漲到6000多元。另外,小兒子也走出家門,剛去蘭州學習理發技術了。“我家一定能脫貧!”王萬勝充滿信心地說。 |